设置

关灯

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鄱阳

水军抵挡不住之前,攻破孙策。

    尤其这一回,刘澜坐镇中军,指挥三军,不过具体进攻还是关羽和张飞二人负责,关羽麾下,数十万人会直扑柴桑主城,而张飞帐下则迂回,许是吃到了前次甜头,张飞对于迂回包抄的事上杆子争,不过这次将领的原因,就算他不争也争不过关羽的主公,但迂回反而能起到更妙的作用,好比可以防止孙策北窜,甚至能够抓住孙策这只大肥羊,达成决定战局的作用。

    而且大家都看得出来,刘澜对柴桑并不看重,最少并没有南下豫章的打算,而是对孙策看得很重,把他视作威胁,而要稳定南方,那么孙策必然要除之而后快,这样一来丹阳才能够稳定发展。

    当然了,去除了孙策并一定意味着丹阳就安全了,毕竟还有山越这一的顽疾,可这顽疾并非那么容易清除,但有太史慈,山越也并不妨碍丹阳发展,刘澜的野心可是要把丹阳发展成为可与冀州相提并论的钱粮大郡,以一郡达到冀州一州的税赋,如果真的能够成功,那将对刘澜是极大的支持。

    有了如此大一笔的税赋,不仅有利于刘澜开发辽东,更有利恢复青徐二州的民生,对如今的千疮百孔的大汉朝更是一大利好,到时候以丹阳赋税来反补北方,再以北方发展来带动南方,这将是刘澜最终称雄的基础。

    说实话,南方经济大发展,在很多人看来最好的时期无疑是宋以后,而真正开始得到发展的时期就是汉末,因为战乱大量北方百姓为躲避战乱而迁移到南方,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但这时的南方还并不足以超越北方,经济重心也始终还在北方,可以说,现在的南方差了北方数十年甚至百年,刘澜想要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就使得南方经济腾飞有些痴人说梦,最少这时代没人会相信,甚至是刘澜自己也不相信,毕竟南北方交流在这个时代还太不便利。

    而想要发展,首先一点就是疏通了漕运,然后在发展海贸,能够让南北方进行更大的交流,在强烈的促进之下,才能够使南方达到空前繁荣。

    而说到漕运,第一个会被人想到的无疑就是大运河,连通南北,不过这个想法,得先把淮南拿下再考虑,而现在只能靠与广陵的交流。

    所以船只一定要大力发展,水军一定要大力发展,不发展,始终都会在孙策的威胁之下,没有水军保护那么经济就无法得到发展,而没有更为先进的航海技术,吞吐量更大的大型船只,经济同样不会得到大的发展,最少现在刘澜控制的地盘,都靠着海岸线,走海运的话,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肯定要比陆路更核算,所以刘澜的重心并没有错。

    而重心的偏移,那么首先就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最大的麻烦是谁,自然是孙策和周瑜的组合,至于袁术则无需担忧,他的重心曾经是徐州,或者说是广陵,而在历史上,广陵也确实是在他的控制之下,比如说吴景,就是他所任命的广陵太守,不过后来孙策得势之后,才脱离了袁术投靠了孙策。

    而现在他没像历史一样得到广陵,水军实力也很一般,再加上刘澜又控制着徐州,袁术并不敢轻举妄动,就算这次他敢来援孙策也一定会防着一旦出兵,刘澜可能再行围魏救赵之策,从徐州出兵逼他回师,所以这次袁术就算来援,也一定会做好防御徐州的部署。

    正因为如此,所以刘澜深信,丹阳是安全的,就算袁术敢来犯,只需赵云出兵就能够解决,所以一点都不会担心。

    所以这一次刘澜打柴桑势在必行,只要柴桑一破,就能够安稳发展丹阳,北可攻袁术,南可下吴郡会稽,甚至直接就占据了西面豫章郡,不过这些都还只是大方向,至于最后如何走,刘澜还没有想好,毕竟选择性太多了,反倒是这场与孙策的决战,需要仔细研究,反复确定,以确保对孙策一战,能够一击制胜,不会出现其它意外。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