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百三十四章 使团回国

识之士皆知八股无用。

    若是在报纸上展开八股有用无用的争论,在批驳八股无用之后,推行科举改良,在科举考试中禁用八股文程式,改以策论试士,会是何结果?稍后,再增考算学,增考新学,限制考生年龄等等,时日一长,科举制度不废自亡。”

    听的这番话,奕轻笑道:“科举为体,八股为用,废除八股,科举叫停则是题中应有之义,增加新学,算学,则是推广新学,国城兄好算计!”

    “既要废除科举,又要不动摇国本,不好好算计还真不行。”易知足笑道:“期间,还可以在报纸上着重介绍英吉利的文官考核制度,科举制度本身有积极的作用,只是在考核内容方面不适应当前这个时代。

    诸位此番游历西洋各国,应该看到西洋各国的长处,也应该看到他们的短处,咱大清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无是处,变法也好,革新也罢,都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必须取长补短,符合自身的国情,否则密集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听的这番话,奕微微欠身,神情肃然的道:“本王受教了。”

    两人今天下船,就赶来拜访,易知足也不欲多留两人长谈,抬腕看了看手表,道:“二位舟车劳顿,不宜长谈,咱们改日再聊。”

    将奕、奕两人送出院子,易知足才驻足,看着几盏灯笼远去,闷葫芦一般的伍长青才轻声道:“在下倒是听糊涂了,五爷真有废除科举之心?”

    “大清若想改良,废除科举,势在必行。”易知足轻声道:“不过,知易行难,身在朝堂,更多的是身不由己,还的咱们推一把。”

    推一把?伍长青心里担忧,却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为官这些年他太清楚科举制度的重要性了,他认识的不少官员都是出身贫寒,都是通过读书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改变社会地位,朝廷出面改良科举也就罢了,元奇若是推波助澜,怕是立刻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跟着易知足折回书房,他才犹豫着道:“大掌柜,科举制度牵扯之广,非同一般,稍有不慎,元奇就有可能被推到风口浪尖,众叛亲离.......。”

    “我知道。”易知足点了点头,随手点了支香烟,慢条斯理的道:“奕、奕率团出访西洋各国对于宪政最为上心,这两人颇有眼光,知道推行宪政改革是巩固清廷统治的唯一选择。不过要推行宪政改革,必须废除科举,那二位爷比咱们更着急。”

    从镇海公府出来,上了四轮马车,醇郡王奕才道:“易国城说的不无道理,要推行宪政改革,总不能指望一群读四书五经,擅长做八股文的官员......不过,这废除科举,那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奕紧着嘴没吭声,好半晌才开口道:“循序渐进,废除科举,断然不是仓促间就能信口说出的,易国城早有废除科举之意,这是想借咱们之手,废除科举。”

    “废除科举,非同小可,以目前的情况而言,朝廷上下必然是一片反对。”奕斟酌着道:“难得易国城有这意思,不妨与之携手,共同推动。”

    奕却是不急不缓的问道:“易国城倡议并大力资助朝廷派遣使团出访西洋各国,目的何在?”

    奕道:“不就是希望朝廷能够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革新?”

    “这对元奇有什么好处?”奕周钊眉头道。

    “不管易国城是何居心,就算明知是一个坑,咱们不也得捏着鼻子往下跳?”奕道:“不变法革新,就无法挽救目前朝廷所处的危局,即便是不亡于元奇,也会亡于西洋,咱们没的选择。”

    这一点他何尝不知道,奕轻叹了口气,幽幽的道:“回京师再说吧。”

    “我想留在上海。”奕轻声道。

    奕明白他想留在上海的意图,但这事他根本不敢擅自做主,当即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