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百四十一章 伯驾登门

“变法图强,我并不反对,只是担心元奇居心不良,日后若有变故,我等难逃责罚。”

    见他口气松动,奕心里暗喜,瞥了他一眼道:“怡亲王尽管放心,日后若有变故,皇上怪罪下来,本王一力承担。”

    见这情形,文祥连忙拱手道:“王爷放心,下官不会因一己之得失而误朝廷变法革新之大局。”

    镇海公府,长乐书屋。

    三十出头,一头短发,戴着一副眼镜,穿着一身新式中山装的唐奎生快步走进院子,他是元奇义学出身,与燕扬天、陈洪明等同届,是最早一批遣派西洋的留学生中年纪最大的,前年回国之后,就一直主管教育推行新学。

    咸丰明发上谕,每年给予新学一定的举额和生额之后,东南各省新学堂人满为患,纷纷来电告急,他来了三次,皆被告知易知足在见客,闻报易知足回来,他也没在意是什么时辰急匆匆的就赶了过来。

    见他进来,易知足不由的一笑,“可是各省新学人满为患?”说着抬手示意他坐下说。

    唐奎生躬身见礼之后,这才落座道:“校长明鉴,东南各省府县所有学堂招生名额已经用完,但前来报名的依然络绎不绝,未能报名者怨声载道。”

    易知足早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丝毫不觉意外,当即问道:“你是何想法?”

    “学生认为,前来报名的一概允许,然后进行统一考试,根据名额,择优录取。”唐奎生不假思索的道:“如此一来,既显的公正,也能消除百姓的不满和怨言。”

    “可以。”易知足微微颌首道:“不过,要警告各学堂教师,一旦发现有收受好处,徇私舞弊者,即刻开除,公之于众,永不录用。”

    “学生明日就将校长命令通告各省。”唐奎生连忙道。

    “不要什么事都打我的名号。”易知足摆了摆手,“以你这个教育部长的名义发布通告,教育体系应该尽快建立起来,各省建教育厅,各府县设教育局,厅局官员暂着着地方官员举荐,以后再考虑从学堂选拔。”

    “学生遵命。”唐奎生连忙站起身鞠躬道,心里又是兴奋又是紧张,兴奋的是他这个部长的职权之大,超v2t的想象,紧张的是这摊子太大,他又欠缺经验,担心弄砸了,他可是清楚易知足对新学的重视。

    冷静下来,他才朗声道:“校长,朝廷支持推行新学,必然在全国掀起新学热潮,各省势必纷纷兴建学堂,急需教师,仅靠广州、上海、福州、宁波等地学堂的大学和高中毕业生,无异于是杯水车薪。”

    “你忘记了一个地方,南洋两省!”易知足笑道:“吕宋和爪哇从大举移民开始,就一直积极推行免费教育,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高中毕业生,抽调过来,先救救急,告诉他们,所有的任教高中生,三年之后都有考大学的机会,根据在校表现,可以适当加分!”

    听的这话,唐奎生不由的一喜,如今大学少,考大学的难度不比靠科举容易,这个政策绝对会让那些高中毕业生踊跃报名去教书,不过,他很快就犯愁起来,迟疑着道:“校长,三年时间会不会短了些.....?”

    “不能再长了。”易知足道:“时间再长,他们学业怕是都荒废了,另外建立师范学校,初中毕业生报考,学制三年,以为补缺。”

    顿了顿,他语重心长的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乃是长久之计,教育永远没有捷径可走,必须缓慢积累,不要操之过急,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

    唐奎生连忙诚恳的道:“校长训诲,学生必定铭记于心。”

    一直没吭声的赵烈文却是突然插话道:“在传统蒙学中,先生大多由准备应考的童生或屡试不第的秀才来担任,实则新学的初中生毕业生已经具备教授蒙学的资格。”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