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护

权者皆曾被送到长安为质子或派任使臣,归国后实在怀念过往在大汉帝都的美好日子。

    况且汉廷严格管控着西域,不准各国组建军伍,更不得攻伐邻国,便连各国的王权更迭都须经过汉廷准允,想弑君某国的西域贵族,别管你势力多大,在未获得汉廷准允前,你敢造反,即便杀光本国王室也坐不上王位,反会遭来灭族之祸。

    西域俨然成为全天下最安稳的地域,各国间不动兵戈,内部的王权争斗也没太大意义,只要君主和王室自个不作死,老老实实向汉廷纳税纳役,保护汉商权益,保障商道畅通,也就能靠着本国境内不断暴增的商税,过着富足奢华的安逸日子。

    国君,王子,大贵族,西域各国的掌权人皆是有钱有闲,又无须花重金维持军队,真真是有钱没处花,又不可能跑到数千里外的汉境花销,自是时常就近到乌垒城吃喝玩乐了。

    如是种种,使得乌垒城汇聚四方财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真真甚么都不缺。

    赵王刘彭祖四年前就曾出巡西域,是到过乌垒城的,此番率团出使,自也将乌垒城视为休整歇脚的最佳选择。

    饶是见识过乌垒城的兴盛景象,然此番再临,刘彭祖见得现今的乌垒城,仍是惊诧不已。

    “短短四载,竟已繁华若斯?”

    刘彭祖从数里外的高地遥望乌垒城,看着低矮城垣外的大片建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此等发展速度,几不亚于京畿郡县,也就邻近长安的西邑与塬南邑扩张得更为迅猛。

    要晓得,在冷兵器时代,城垣往往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安全感,除却四海升平的大汉,现今世上的大多国度的老百姓是不愿在城池外聚居的,即便是不擅筑城的游牧民族,也会建起营寨,筑起围篱,塞北乌桓人所处的乌桓山脉,在某种意义上,实也等同某种防御屏障。

    城垣,虽能保障军民安全,却也极大的限制了城池的扩张,历朝历代的城池多有内城,外城,郭城,有很大原因就是出于扩张需求。

    乌垒城,西域都护府的设衙治政之所,汉廷严格限定了其城垣的形制和规模,城内除却官署和兵营,余下的地块仅供建起正常的生活设施和武库仓廪,是绝不允许扩城的,高筑墙,深挖池,广积粮更是朝廷大忌。

    饶是如此,汇聚到此的汉商们却不断在城外购地,大肆兴建坊市,作坊,铺面,宅邸乃至铺设坊间隧道,使得乌垒在短短数年内便已繁华若斯。

    “无怪陛下常言,我炎黄子孙自古皆是所谓的建设狂魔!”

    刘彭祖惊诧之余,更是欣喜不已,只道自个真真有先见之明,选在此地休整,离京两月有余,自从酒泉城出了河西走廊,沿途虽也数度入城休整,却实在没甚么好去处。

    敦煌虽也商贸兴盛,但作为囤驻重兵的边关,管束极为严苛,民风不甚开放,行商们亦是急着出入关塞,来去匆匆,不太愿意多作停留,更遑论在敦煌城内吃喝玩乐了。

    进入西域后,诸多番邦城池更是没甚么好停留的,加之刘彭祖怕太过耽误时日,且出于忌讳,也没入住各国王宫,使得在长安舒适惯了的亲王殿下很是遭罪,小腹的赘肉已然清减不少。

    现今到得乌垒城,要多补些油水才行,若非如此,怕是失了大汉天家的“威仪”。

    嗯……五官方正,口鼻宽阔,隆额大耳,身高体庞,这就是汉人的普遍审美观,亦是所谓的汉官威仪,后世甚么娘炮花美男在大汉是不吃香的,怕是刀笔吏都难选任。

    说来也巧,今岁轮驻乌垒城的千骑部曲正是从建章骑营抽调的,得知自家袍泽随行护卫使团前来,自是早早出城来迎。

    建章校尉李敢可是他们的主掌仆射啊,加上左右两监,且不提赵王殿下,单是建章骑营三巨头齐至,就足以让这千骑建章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