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丁字卷 第一百二十二节 折服,形象

紫英应了一句,“也是荣国府里把他照应得太好,没吃过亏,但该提醒的还得要提醒,莫要等到日后年龄大了还不晓事儿,真的栽了筋斗就难受了。”

    冯紫英的这份劝诫史湘云倒是很以为然,虽然宝二哥不喜欢读书,那也没关系,不喜欢做事,那也由他,但若是在外边一张嘴招惹是非,替家里惹祸,那就真的不妥了。

    史湘云还是第一次和冯紫英这样单独长谈,倒是越发觉得难怪探丫头和林姐姐她们都爱和对方一起说话了,对方说话既有理有据,又切中要害,而且还风趣幽默,时间不知不觉就这么过去了。

    只是耽搁了人家一下午看书时间,史湘云也还有些不好意思,瞟了一眼对方随手放在桌案上的书,《北耕录》,也让她有些惊奇,这好像是一本介绍种地的书欸。

    “冯大哥,你这是在看什么书,让你这么感兴趣?”

    “哦,一本农学方面的书,介绍种植农作物经验的,挺有意思,而且也很有价值。”

    冯紫英也是在京中才拿到这本书,印刷数量不多,但是一看是徐光启的书,他自然就感兴趣起来。

    他印象中徐光启的巨著只有《农政全书》,但是没想到对方在天津卫主持屯田工作时居然就写出了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其在天津卫屯田时推广土豆种植的经验,以及附带介绍了他前些年在松江丁忧时引入番薯种植的经验。

    这也引起了冯紫英极大兴趣。

    如果说《泰西水法》冯紫英也只是感受到了徐光启的博学多才,而这本《北耕录》那就真的是救命稻草了。

    虽然也知道土豆和番薯都已经传入中国大陆,他也专门招人打听过,实际上在福建、浙江和江苏都已经有这两类作物的种植了。

    但很显然土豆不但适应地区更广,而且其效果更好,不过番薯也一样不简单,在南方地区不择地的优势也能充分体现,只不过好像这两种作为传入大周也已经有十来年了,但是却根本没有普及开来的迹象。

    即便是在闽浙和南直隶地区,种植面积也相当小,绝大多数农户对这两种作物都是持否定和怀疑态度。

    一方面是种植技术还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也是土豆和番薯的味道和百姓习惯了的稻麦还是有些差异,很多人不太喜欢,所以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两类植物只能在一些偏僻地区种植,很难推广开来。

    尤其是土豆,原本是完全可以在九边地区推广开来发挥其产量高耐旱耐寒的优势,但是却迟迟没有真正进入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北直这些最适应种植的地区。

    要解决北方地区尤其是九边的军粮供应问题,开中法现已经陷入了困境,而且说实话在九边地区采取商屯的做法的确成本较高,麦类亩产量是在太低,与土豆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而之所以没能普及到北方地区,除了官府没有足够重视之外,在冯紫英看来很大程度还是因为思维惯性和人们的口味适应问题。

    不过在冯紫英看来,这一切都要让位于生存,当北方遭遇大旱易子而食的时候,当老百姓都只能吃观音土饱腹时,当官府无粮赈济可能引发民乱的时候,你还在乎土豆还是米麦?答案不问可知。

    不过徐光启在这本《北耕录》中没有提及玉米的种植,这也让冯紫英有些惊讶。

    据他所知玉米在上林御苑里就有种植,在京师城周围也有种植,甚至玉米面也成为了一种时尚食物,但是若要论普及,则远远说不上。

    这让冯紫英也不明白这个也应该是和土豆一样具备解决前世中明末饥民饱腹问题的作物,怎么就不太受待见了。

    这个原因他还得要仔细了解一下,看究竟是作物种子自身原因还没能适应中国这片土地,还是因为饮食习惯还未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