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19章 身价直接掉一半

运股这边分出胜负,再去搞其他版块,所以八月份他就陆陆续续在其他想要收购优质资产、抛出部分泡沫套现的领域,也复制了在航运股这边的操作。

    只不过,这些板块憋得越久、把收购目标股的近期股价暂时做得越低、在低位持续的时间越长,那么私有化退市时候的成本也越低。

    另外,除了那些正式宣布的私有化消息之外,小道上的假消息也是满天飞。

    比如,顾鲲实际上看上的是某一家中型的、净资产比较稳健的香江银行a,实际上想私有化这家a银行。

    但在造势抛筹压价的过程中,可能一开始压的最狠的并不是a,而是另一家b银行的股价。

    如果顾鲲在公开声明中公然说要私有化b、然后又反悔,那么肯定是会被监管部门惩罚的。

    不过,哪国证券法也不会管那些不明来源的小道消息啊。

    “顾鲲有可能是想通过假装想私有化a,来掩护对其他同类板块股票股价的压价行为、过几个月到半年之后实际上私有化b”这种话,完全是可以由那些不用负法律责任的普通韭菜口口相传的。

    官方甚至可以在韭菜们传得最猛的时候,一再申明澄清,尽足澄清义务,但这依然改变不了小散们愿意相信什么。

    这样一来,顾鲲究竟是想私有化还是想趁机抛售筹码,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具有欺骗性了。

    而且最妙的就在于,这一招出货方式,其他人根本学不了。

    因为在普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氛围下,周边各国如今的主流都是通缩,是流动性紧缺,缺钱。

    即使有不那么缺钱的,产业结构跟香江也不存在互补,并没有“承接香江在危机中转移出去的那些产业”的资本。

    但偏偏兰方有。兰方作为主要国际贸易航路上的港口国家,原本一直对标定位学习李家坡。现在趁着金融危机期间李家坡因为受灾程度低、资产价格无法下压而不适合抄底,就顺势转火香江,那也是很合理的。

    除了顾坤以外,其他任何东南亚国家的主权投资者,摆出这幅要“买一套航运公司、银行、地产公司,以升级本国相关产业”的架势,都是骗不了投资者的。

    ……

    如此优良的出货环境,股权套现也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8月份,顾鲲就把港股上的航运业板块抛了一小半出去,到9月底三季度结束的时候,梁劲松已经帮他把整个航运股整理得差不多了。

    原本高峰时期有100亿美元左右的香江航运股在顾鲲手上,最后只留了一家总股本20亿美元左右的中等偏上航运公司,彻底私有化完成(这还是私有化过程中溢价了一部分,原先市值是不到20亿美元的)

    剩下的80多亿美元股票,被全部抛售掉,变成了60亿美元现金,过程中大约蒸发掉了20亿,但这也是可接受范围内的。毕竟市值不等于套现额,能打个七折八折变成现金,在股指高位时都算是胜利。

    虽然在私有化的案例中,顾鲲略有小亏,高价买了不那么值钱的公司,但这个私有化却掩护了其他资金的撤退,将顾鲲抛售其他航运股的行为解释为了“技术性调整”,是“为了私有化成功这家公司,不得不从其他同行公司撤出资金”。

    换句话说,顾鲲卖股票给人的印象,就不再是为了跑路,而是优化整合,是“为了买更有潜力的公司的股份,而不得不抛掉一些相对垃圾的股票来筹钱”。

    任何股灾抛售潮当中,最容易欺骗小散的就是“技术性调整”了。

    哪怕后世一星期两次大洋股熔断,一开始大洋国当局为了稳定人心,也都是推特治国瞎几把吹,说成是“技术性调整”。

    顾鲲和梁劲松这些操作相比于华尔街的前辈高人,可以说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