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63章 盗亦有道

   这在90年代末,也算是大学的超重大成绩了。大学毕竟不是大型创汇型企业,能几千万几千万为国家赚外汇,绝对是凤毛麟角。

    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天天在喊“产学研一体结合、要变输血为造血、形成正反馈循环”,怎么形成?不就是跟顾鲲这样的大金主合作,“把科学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么。

    这一切的利好,让海院这几年在交大内部,就是妥妥毫无争议的最明星院系。

    也可以说,徐院长的最终荣升徐校长,相当一部分是顾鲲这个助力推上去的,大家也就格外亲切,合作起来非常好说话。

    ……

    双方分宾主坐定,顾鲲吩咐女秘书上茶,便开门见山:

    “徐校长,今天请你来的来意,应该已经了解了吧。我想在兰方建立我国第一所大学,钱当然是我来出,校园所需的土地和基建也全部我来解决,硬件你们不用担心,你们只要提供软件,也就主要是师资力量。

    您看这事儿您需要什么条件,该走什么流程。如果有需要我捐款给兄弟单位造势、谋取调度的,也可以直说。大家都是这么多年合作下来了,自己人。”

    徐校长接过茶水抿了一口,缓缓地说:“原则上都可以谈,我先了解一下你的具体需求吧,比如需要设置哪些院系专业、办学规模多大、科研型需求多大。

    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办学难度,需要协调资源的级别也不一样。如果就是一两个院系,我跟市里帮你跑跑说不定也能决定,再大可能就要跑到部里。”

    顾鲲直来直去地回答:“那我就直说了,也不怕你见笑,我们兰方需要的办学力量其实很少。年初的时候我刚规划视察了一下,三年内,我们的高中教育规模,也才扩充到1200~1500人的规模,这里面还包括职高中专这类职业教育了。

    所以,三年后这批人高中毕业读大学,我觉得兰方本国国籍的名额,留500人可以上大学,已经绝对够用,再多的话肯定会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泛滥的问题。而且,我还会考虑允许外籍劳工的子女,在一些限定条件下也能入学。”

    徐校长轻松笑道:“才五百个一届?那倒是太好办了,不过这算什么大学,最多是个专科学校或者学院的规模。国内大型的综合科研型大学,一年招三四千人是常见的,五六千的也有。如果不够综合,偏文偏理瘸腿,算你招两千。

    外国的常青藤级别,走最精英路线,普遍也是一年两三千。哈佛和MIT算是特例,这俩学校挨在一起,基本上一年每个学校1500人以上,基本上哈佛算是MIT的文科和生物院系、MIT算是‘哈佛理工科’了。

    顾同学,听我一句劝,你们兰方既然什么都走高端路线,要么就不办,办了也别弄个半吊子被人视为专科学院的掉份儿。”

    顾鲲抬了抬手,示意对方听他说完:“徐校长,稍安勿躁,我还没说完呢。刚才不过是根据兰方本国升学人口作的估算,不是没有提升的余地。

    你也说了,国际一流的综合科研型大学怎么也得一届招一千多人,我觉得这就不错,我们刚开始就搞本国学生每年招五百、外国留学生七八百,这样也能文理工科专业稍微配全一些。

    专业方面,理科还是要以物理大类为基干,辅之部分化工类的,具体应用就以海洋工程和石油化工、计算机、土木建筑水利为主。兰方的海洋工程和船舶航运肯定很好找工作,未来油田开发需要的石化人才缺口也大。

    天文、生物、药学、机械、电子、矿冶、纺织这些一级学科就完全不设了,极个别需要的人才未来继续从华夏引进。文科方面,所有务虚的哲学类社会学类经济学类统统不要,其他可以保留,搞点儿实用的就行。”

    徐校长听着,玩味地点点头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