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四十章 迂回的方式拉盟友

把孩子交到我手上,跟着我读书认字,学礼仪。

    依此反推,你们李唐朝廷,想要所有的老百姓都不造你们的反,就得首先让他们仓禀足衣食足。

    所以,你们要的,不仅仅是可以平灭战乱的精兵猛将,也需要能够放大产出,让老百姓仓禀足衣食足的技术人才。

    我想请问,你们李唐朝班之上,可站着一位这样的人才?”

    于秋这个问题,直接让李世民呆立当场了,朝廷取文官,文章写的好,思想道德好,名气够大,基本上就过关了。

    取武将,这只要武艺高强,懂得些兵法战略,就过关了。

    然而,却没有一个专门致力于放大老百姓产出的机构,类似司农寺这样的衙署,实际上管的,其实是钱粮,每年春耕的时候,民部尚书发往全国的劝农书,则是狗屁不通。

    文章写的花团锦簇,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是看的懂,还是听的懂?解决了任何实际问题吗?

    没有。

    老百姓把更多的力气投入到田地中,也并没有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因为,粮食价格把控在世家大族手中,当他们承受不了越发增大的劳动强度的时候,他们就要跟着那些起哄的人造反,搞的朝廷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某一州,谁谁谁叛乱的消息,需要四处派兵镇压,消耗国力,形成了一个恶循环。

    而真正有让农业产出增大的技术诞生的时候,这些当官的世家子往往会把它弄到自己的家族去,藏起来让自己用,因为,当大家的粮食紧张的时候,他们手上有多余的粮食,他们才能赚到更多的利益。

    于秋的这番话,似乎让李世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不断的放大产出,让百姓们的物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就没有人愿意造反了,于是兴奋不已的道,“朝堂上以前确实没有善于耕种之人,不过现在有了啊!你不就是么,你来将这些放大产出的本事都教给大家,大家再去教给那些老百姓,让所有老百姓都仓禀足衣食足,就不会再有人造反了啊!”

    闻言,于秋用看傻子一般的眼光看向李世民道,“我把技术教授给朝廷,然后,那些当官的学去了,再之后,各个世家的粮食牲畜翻倍的增加,老百姓辛辛苦苦从田地里扒拉出来的一点粮食不值钱了。你觉得,这合适?”

    “呃……”

    李世民卡壳,房玄龄则是开口向于秋问道,“那咱们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于秋摊了摊手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朝廷的事情,又不是我的事情,说的好像你们能做朝廷的主一样。”

    “呃,这……”

    房玄龄也卡壳了,虽然李世民回长安之后将会兼任尚书令,等于是朝廷的一号宰相。

    但是朝堂上的事情,却终究不是他一言能够决定的,哪怕不做大的改革,只是让一些种田厉害的老百姓去当官,也可能遭到大臣们的集体反对。

    因为,这触动了士族的利益,在士族的眼里,只有士族是能够当官,哪怕是带兵打仗的武官,亦是需要一些出身,或者实打实的熬出一些功劳来,才能走武官途径。

    一种无力感,压在了李世民几人的身上,那种自己找到了救国的良方,却不得实施的感觉,让他很压抑。

    不过,另一个他之前想到的问题,又在此刻冒了出来,开口道,“你想让全天下都知道你有高产的粮种,还打算将它卖出去,而能够出的起钱买你手中这些粮种的,又都是世家大族和勋贵,那岂不是会达到和你刚才说的一样的效果,让世家大族掌握更多的粮食,老百姓手上的粮食却变的更加廉价,这样是于国稳定不利的举措,你不能做。”

    “于国不利,于我有利就行了啊!再说了,李唐的好地都是掌控在世家大族手中的,我不卖给他们种,卖给谁种?”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