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九十五章 进一步扩展

题不大,我就不多说了……”

    冯智戴说到这里,被于秋笑着打断道,“问题不大,也是问题嘛!你先说说看,我们慢慢研究,这一个月时间,我会老老实实的待在洺京处理各方面的政务。”

    “这感情好,我和老马身上的担子,总算能轻一轻了,农田产收只能勉强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低基本线,主要还是这干旱闹的。

    今年春上到咱们夏国地界总共就没下几场雨,也亏得水利设施建设去年完成了不少,靠各处沟渠和蓄水湖里的储备,和多次的人工降雨,勉强保证了境内的农作物成活,整体长势,不如去年好,高产作物的亩产收成,可能有所下降。

    不过,今年咱们的良种粮食全面铺开了,棉花,香料,药材,果树等等作物的种植规模比去年也增加了一倍有余,加上农垦特区新增的三百万亩新田的产出,总体应该能比去年的农业产出增加两倍,与咱们三到五倍的最好预期,有一些差距。”冯智戴轻松的笑了一下之后,有些郁闷的给于秋解释道。

    若是在别处,同样范围的田地,亩产别说增加两倍,就是增加两成,就算是丰收了,但是在夏国,增加两倍,冯智戴还嫌少,这可不是他故意在于秋面前嘚瑟,因为,由于良种的全面铺开和种植面前将近一倍的扩大,在风调雨顺的年成下,确实是有可能实现三到五倍的增长的。

    “这就已经不错了,最艰难的时候,可还没有到来。”于秋点了点头道。

    按照历史上的情况,北方应该是三年旱,跟着一年大旱,再接着,就是让李世民差点没抗住的一场席卷全国的大蝗灾。

    今年只是小旱的第二年,夏国算是勉强撑过去了,明年,水利设施方面的基础建设,必须再度增加,完备,才能再安全度过,至于后面的大旱,于秋打算直接休耕。

    反正田地里种不出来什么,不如把人工投入到工业上,将粮食种植的业务,交给岭南那边,不受旱灾和蝗灾影响的地区更加合适。

    反正还有两年的发展,足够岭南那边的种植规模扩大两三倍,承担起很大的压力,毕竟,大多作物到了岭南,至少都是可以种植两季的,有一些,甚至没有种植时间限制,那边的种植规模扩大两三倍,就相当于北方扩大了五六倍。

    “夏王殿下师门的学问中,也有关于天气的预测方面的么?”马周见于秋这么说,提出自己的疑问道。

    于秋点头道。“是的,虽然不能百分百中,但是大致情况不会差太远,我之所以投入那么多钱完成夏国的水力设施基础建设,就是因为在未来的很多年时间里,夏国的用水,都不能够像南方那边的州县一样充沛,随时可能面临旱灾的侵袭。

    节水,并且将一部分消耗水比较大的产业,对水需求比较高的农作物种植基地转移到南方,是必然的。”

    即便是在后世,也是国家做了南水北调这个巨大的工程的,才将比方的用水问题解决。

    在这个时代搞南水北调工程的话,有些不实际。就算要做,也得等十几二十年后,夏国的各方面科技水平和工业能力都升级上来了之后才行。

    闻言,在会议室内坐定的冯智戴和马周都是点了点头。

    在夏国工作了一年多,他们的思维模式早就已经和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有所不同,不认为天灾,就是什么可以击倒,左右人类的东西。

    用于秋早前的一些话说,只要保证了居民生活用水,即便是夏国境内全部都是沙漠,无法农耕,也并不能毁灭夏国,因为,夏国可以把农业种植基地设在南方,甚至是海外。

    “至于工业方面,那就比较复杂了,每个集团都有很多新设计制造的产品,想要申请上市售卖,而且,积货很严重,因为今年开始,工资福利方面,按照你制定的方式,推出了绩效考核,各个集团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