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八节

    李光地领导下的政府机构在这段时间内成为整个汉军体系的亮点实际上这支草草促成行政班子经费之匮乏、编制之简陋可为历史之冠但尽管如此他们在流民编组、迁移、紫禁城拆卸以及占领区城市管理方面依旧取得了卓越成绩无论是在工作效率还是在官员的自身规范方面都做得极好与军方的那些大肆为个人牟利的军官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这里并非是缺乏人才其实上自图海战败林风控制京畿直隶的广大区域之后当初被俘的清廷中层官吏就开始大批大批的投降但是出于忠诚以及安全方面的考虑这些人并没有及时的被接纳入新的统治集团除了少部分能力极好的被临时任命为吏员之外绝大多数处于赋闲考察状态这里倒不是林风的心胸气魄不够----到底眼下的政治态势实在太过复杂整个中国四分五裂这些京官籍贯五湖四海而最重要的是汉军的军事实力并不占优谁也担不起后院起火这个风险。

    当北方的第一场大雪结束之后李光地政府的第一波征集任务就已经额完成虽然因为下雪的干系各处道路泥泞不堪运输艰难但被奉命征集的流民民夫爆了可怕的潜能依靠简陋的运输工具硬是肩挑手提的把这些活命物资按时送进了仓库随后林风立即派出了大批军队配合李光地的官员衙役们为这些流民分了两天的口粮。

    紫禁城拆卸下来的大批木板在北京城外熊熊燃烧围绕着巨大的火堆一百七十万衣不蔽体的灾民如绵羊一般顺从服服帖帖的按照大汉军政府的指令行动----其实当时在场指挥的绝大部分官员和衙役都感到极度恐惧尽管李光地在这次行动中派出了所有能派出的官吏但这些人一撒入那无边无际的人海之后就几乎完全找不到影子到了这个时候所有人才对汤斌的“火堆集合法”充满敬佩之情。

    大批大批的流民毫无意识而又非常自觉的按照各自的地域扎堆尽量靠拢着火焰取暖在这样拥挤的情况下安徽的流民当然不会朝山西的流民哪里凑----实际上这只是一个被人忽略的小常识在十七世纪普通话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山西农民听到安徽方言和中国人听到外语的感受是一摸一样的。

    一向以懒散著称的国人在这样的场景下表现了极其卓的纪律性当外围警戒的军队敲起大鼓的时候官吏们吆喝着肃静的口号粉墨登场其时天寒地冻流民大多数身着夏季单衣、手捏着刚刚下来的草根树皮和马料饼子瑟瑟抖但一听到官府号令之后却立即安静下来。一百七十万人的会场点缀着点点火星连绵数十平方公里人流拥挤所产生的热量几乎融化了所有的积雪三三两两的衙役象征性的手持水火大棍清理出一些小小的空地让官员们宣讲汉军朝廷的政令。

    汉军集结了所有能够集结的军队搬出了所有能开火的大炮全数安置在北京城头林风统帅着军方所有将领冒着寒风在城楼上亲自坐镇。

    事情并没有任何恶化的迹象当汉军政府的官吏们声嘶力竭的把所有的律令解释清楚之后一百七十多万草民用默然表示了顺从大汉的官吏们悬在半空的心脏顿时落到了实处老人一个接一个的站了出来当众跪在火堆之前接受了汉军政府任命然后指挥着宗族的青壮扶老携幼按照汉军骑兵的指示引导朝辽东方向进。

    京畿地区的流民编组工作整整进行了三天三夜北京市民看到了一生之中规模最为庞大的准军事行动将近两百万人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浪潮按照宗族地域整整齐齐的排出了无数层梯队一波接一波的离开了北京野外而人流一侧的官道上六万匹骡子、驴子、甚至黄牛在三万多民夫的驱策下拖着简陋的两轮车装载着食物和各种破烂木板随同前进从北京开始至山海关之前汉军控制区域内的所有县城农村大户人家被勒令建立粥棚小户贫民被命令烧好开水提供力所能及的安家援助。

    经过反反复复的慎重试验大汉政府给出了安家的标准建筑样式----即赶在北方地表未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