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一节

    公元一六八四年冬万众瞩目的大汉政府第一次科举正式拉开帷幕。自汉军在短时间内取得一连串的军事和政治胜利之后这个科举在士林心目中的地位也渐渐沉重起来现在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能看清楚目前的局势眼下整个黄河以北可谓处处战乱而在这片广大地域内唯一上了轨道的也只有这个大汉政权清廷现在流散在其他省份的地方政权在农民军的攻势下只是苟延残喘而已基本上没什么精力去搞什么学问教化士子们对这个残酷现实显然有了相当的认识所以在汉军正式张榜之后大批生员涌入了北京城。

    虽然林风后世但他心中对科举这个东西倒没什么歧视。而且在他从李光地那里了解到科举的具体情况之后对这个科举还产生了那么一点点推崇的念头。这个东西对他来说其实也不是很陌生当年他从大学出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吃父母的失业状态所以也曾经钻过公务员考试的洞洞两相比较之后他惊奇的现这个“科举”在几百年后居然还在中国得到广泛推行实际上那些所谓的“破题、转、承、起、合”本身就是一种很典型的政治论文而后世几百年进步所取得的成绩也仅仅只是将壳子里面的瓤从四书五经换成政治、法律、时政和英语等一些乱七八糟的玩意罢了。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林风不得不在新的角度来评估这个科举制度。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觉得这套官吏选拔制度从隋朝开始延续至今倒也是演变得相当科学仅仅就模式上讲那确实是很难挑出什么岔子来。而唯一令人不满意同时也最令他这个后世人所诟病的或许也就是那一个“八股文”内容。不过这个难题也最后被陈梦雷所揭破在之后的日子里这个康熙九年二甲进士让这个文盲大体上了解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

    毫无疑问儒学的那几套经典书籍自然是最重要的东西就地位上讲被称做“立身之本”然后作为知识分子摆谱用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什么也得学一些作为“陶冶性情”之用但是除了这些所谓“经世致用”之学也得到了儒生们的高度重视----在后世的艺术作品中儒生总被刻画成智商三十以下的动物仿佛除了会念几句《论语》训诫之外似乎什么都不知道这当然是一种非常之不负责任的诽谤经过林风对身边官吏的观察他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事实上这些儒生也是一个现实的社会群体不管这样也还没达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这些自认对天下生灵负有责任的人们从来没有回避过社会现实其中很多人在“农桑之学”上有极高的造诣林风就曾亲眼见过有很多人能把《齐民要术》这本厚书完完整整的背下来而稍微差一点的也能大段大段的背诵关于修水利和开垦方面的叙述。

    综合了这些认识林风心中慢慢有了自己的主意科举这个东西确实是非常好的只是这个考试的内容模式要好好修改一下适当的提高农业、工业和商业知识比例就行了。这个时候他对后世的许多批评科举的论调充满了鄙夷之情大伙都没考过科举那你们凭什么指手画脚的大骂?!实际上他们所批评的那些东西大都与科举这个考试模式无关----人家科举只负责挑选出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充当官员预备队而从来不负责这些人当官当得好或者坏。那一套官吏制度真正的缺陷属于干部使用不当或者说缺乏很好的岗位培训制度试想很突然的让一个没有任何行政经验的书生去领导一个县那由此引灾难性的后果自然也在意料之中。

    不过这个时候林风倒也没胆子突然去对四书五经开刀不说其他人是否能够接受就他本人平日里也是满口圣人教诲处处纲礼伦常若是突然来个急转弯恐怕手下第一个反应就是主公了疯。实际上眼下困扰他的并不是这些考试内容而是考试模式。

    北方政治上的巨变给这次科举考试带了几个难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这场考试的级别----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最高级别的会试可眼下有资格参加考试的“举人”数量相对比较少若是

    -->>(第1/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