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节

    跟随慕容鹉来到北京的举子一共是四十一人他们之中绝大部分人是第一次来到北京和许许多多外地士子一样刚进北京就立即被这座宏伟的大城市镇住了。

    这个时候正是开春时节正月尚未远去大街小巷到处贴满了紫红色的对联有些大门上倒贴的“福”字甚至还没有干透每一条胡同的转角处都堆积着鞭炮和烟花的废屑熙熙攘攘的喧闹声中时不时还传来一声遥远的炮仗声。这个时节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为清闲的时候除了农夫得到歇闲之外大部分行商和脚夫等也是窝在家中不做生意理直气壮的享受着这个传统的节日。

    大汉朝廷的第二次会试就是这个时候悄悄拉开帷幕。这种考试对于传统的中国王朝来说是仅次于征战、郊祭的重要大事关系着统治阶层的血液循环同时还肩负着传统上的道德意义可以说是“天下瞩目”也毫不为过。

    林汉王朝对于这次考试异常关注因为在当今的政治条件下这种传统式的科举考试出来具有选材的功能之外更多的还象征着“华夏正溯”的意义圣贤曰:内圣外王一个皇朝得到全国的承认的尊奉除了军事上的成功之外“文教之功”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实实在在的“人心所向”代表着全国上层阶级的意愿任谁也不能忽视。就像康熙初年一样满清朝廷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却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了士人阶层的抵制基层统治因此遭受重大挫折所以不得不威逼利诱、绞尽脑汁逼迫别人参与“博学鸿儒”考试企图在“文教”上树立起自己“华夏天朝”的地位。

    林风在这一块显然比康熙幸运一些因为有了顾炎武和黄宗羲两位大儒的加盟林汉帝国在去年的时候就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在他们的督促下李光地专门拨出了大笔经费给县级以上地方衙门修缮孔庙和国监学堂并且在一年之中连续进行了多场“学试”和“乡试”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次科举大考。

    从传统的学术角度来说这种做法很受人诟病因为相对于洪武年传下来的规矩普通人通过“举制”而踏上仕途确实殊为不易----先这个应考的必须是良家子弟不是贱民乐户也不是匠户军户之类具有应考的资格;然后在最初级的县学或省学考试中通过得到“进学”资格正式成为“秀才”而在取得秀才身份之后再奔赴本省布政司衙门所在地参加数年一度的“乡试”取得“举人”头衔最后再顶着举人头衔进京参加礼部衙门举行的会试。

    一般来说从一介童生到举人身份的过程至少要三、四年的时间同时每年还要不间断的参加县、道、省各级学政的不断监督和抽考随时都有可能被刷下来一路上风险重重无人不是一副战战兢兢的模样而这次居然只在区区一年的时间内就考出了这么一大批举人确实不能不让是那些老派儒生心怀妒忌。

    除了所谓的“举人成法”之外林汉朝廷这次的考试科目也有些令人吃惊。在这次考试中除了传统的“明经”、“明法”、“明算”等之外还增添了“明物”、“明医”两大类后一项倒是一听就明白但是那个所谓的“明物”却实在是颇为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个新兴的事物在在去年的时候还曾引起过士林的一番的争论到底科举考试就是这个阶层的命根子不论轻重随便动一下都能算做“惊天动地”当学政把这个所谓“明物科”的“时艺制抄”(注:时艺又可称“制艺”或“时义”大体上多是八股范文阐述“古人今问”的技巧效果类似于现在的“模拟试卷”)下去之后大伙才明白这个到底是什么东西。严格来讲这个科目倒有点象是“格物”但若是按照教材来看又太琐碎从农政到物理不少内容几乎近似“技匠之流”因此不少人认为这种做法实在是有辱斯文因为上千年来大伙都觉得读书人和这些东西搭不上边;另外也有一部分鼓掌叫好不过他们倒也不觉得这个新科目如何了得绝大多数是庆幸多了一堆进士名额而剩下的一部分只是厌

    -->>(第1/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