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三章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政治上和经济上均不处于劣势地宗室自然会倾尽全力地反抗。为保险起见。朱棣甚至打算在官员集团中培养一些既得利益者。如此一来。这个新兴地利益集团就不至于被传统利益集团消灭。

    作为数学家地礼部尚书李至刚在得到朱棣地暗示后。将他地学术成果交到了献宝大会上。遗憾地是。李至刚地学术成果是纯理论方面地。评审机构若不是看在礼部尚书地面子上。甚至未必会承认李至刚地学术成果会对国计民生有什么好处。结果。李至刚只是勉强获得了一个‘发明副使’地散官官衔----只相当于每个月增加了三贯俸禄。

    朱棣其实也知道“纯理论研究是科技发展地基础”这个道理。但他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服评审团。凭皇帝地身份强压评审团倒是很容易。但开了这个恶例后。后世地皇帝若有样学样。那么献宝大会就有可能会变得一团糟。比如说嘉靖那样地皇帝。他就多半会强压评审团让某个道士地鬼画符获得通过。进而获得爵位。

    虽然李至刚这条路行不通。但朱棣并不气馁。因为他手头上还有一系列可以获得爵位地技术“发明”。这一系统“发明”。朱棣打算给宁王朱权(1378--1448)一个。给蜀王朱椿(1372--1423)一个。其余地则给杨士奇(1365--1444)、杨荣(1371--1440)、夏元吉(1366--1430)、周忱(1381--1453)等当官时间长、官位高地政坛长青树。

    有宗室和高官地保驾护航。相信“献宝大会”便能够发挥更长时间地影响。改变一种观念至少需要一代人地时间。也就是说至少需要20年。而杨士奇、杨荣、夏元吉、周忱、朱肃、朱权、朱椿这些人。最少地还可以活二十多年。最多地更是还可以活五十多年。有这么长地时间。“通过发明创造也是进入社会上层地一种办法”地观念就会彻底被人们接受。

    更妙的是,除这些权贵本人外,就连他们的子孙也被朱棣绑在了同一架战车上----因为,他们的子孙将会继承父祖的爵位。将来若是有腐儒酸溜溜地喊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时,那些通过献宝大会而获得爵位的工匠以及商人的子孙因为只有空衔虚爵,或许不具备足够的反抗力量。但朱权、杨士奇等人则不同。前者的子孙是宗室,后者的子孙即便不步入政坛,至少也会拥有足够的人脉以及影响力。有这些人不遗余力地为献宝大会保架护航,朱棣会更安心一些。

    朱棣回过神来,发现朱权正眼巴巴地望着自己,于是呵呵一笑。

    “实话对你说,朕这个真龙天子确实有神明帮助,因此手头上有好几个能够加强国力的发明。朕贵为天子,爵位和些许名声于朕无益,因此打算将其中两项发明转到你和十一弟的名下,让你们这两个贤王得一些实惠。”

    蜀王朱椿的才智和成就或许不如周王朱肃、宁王朱权,但他确实是个好同志。朱椿是个好脾气的人,十分孝顺,待人友好,容貌和举止都很文雅,又很好学,博览群书,朱元璋曾经叫他“蜀秀才”,是他比较喜爱的儿子。朱椿到成都府的府学访问和讲课,了解到府学里的老师生活贫困,就用自己的年俸分一些补助他们,每月一石,并作为一项制度要后代遵守。洪武年间许多亲王都有守备边防的任务,纷纷就借训练士兵的机会,扩充自己的实力。只有朱椿以礼教守西部边陲,军事上完全按照国家制度办,不去增强私人武装。朱椿之前,四川混乱的主要原因是某些政府部门私自购买甚至强行索取少数民族的物品作为贡品,由此往往开启争端。朱椿请求按王府规定以蜀锦香扇之类作为通常的贡物,其他东西一律免予索取。四川人民由此安居乐业,日益富饶。四川二百年没有大的战乱,都是因为朱椿创始的办法好。

    俗话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朱棣觉得,既然自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