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二章 平平淡淡才是真(上)

言反而是一件好事。自从公元十一世纪初安南李朝建立后,安南便确立了较为完备的封建中央集权君主制度,结果地方上的官员、土豪便减少了相应的自治权。当安南的中央政权衰弱后,地方上也会短时间内出现军阀自治的现象,但哪有这种名正言顺的有邑贵族体系好?

    所以,很多没有抵抗心思的安南将领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降反正是向前陈朝国王的继承人投降,也不会产生道德上的失落感。当然,投降后地安南将领及地方官员们也就相应地承担起了供应大军粮草的义务。如此一来,明朝地远征大军也就不需要大肆掠夺便不存在缺粮的问题了。

    然而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况且大明地少数民族土兵相互之间打冤家时就已经养了抢劫的习惯。虽说张辅三申五令不得私自抢掠,但几十万大军又怎么可能全都管得住呢?所以,进入安南后还没打什么象样地仗战斗总是军纪败坏的催化剂,可明军的军纪仍然无法达到秋毫无犯的标准。在安南官员提出控诉之后,张辅便将那些违犯军纪较为严重的土兵吊死在道路的两旁。

    张辅这样处理的本意只是威慑其他的土兵不要违反军纪,至少不能有杀人强奸之类的严重违反军纪的行为,然而此举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安南人看到道路两旁被吊死的士兵尸体,得知他们都是违反军纪而被处死的,于是更加拥护明朝军队了。

    之前胡朝君臣对明主战或主和的意见分歧甚大,有的官员认为只好“从他明朝所好,以缓师可也”,左相国胡元澄注1则言“臣不怕战,但怕民心之从违耳。”,对明作战并无十足把握。胡朝从中央到地方都对于对抗天朝有着疑虑,但烂船也有三斤钉,安南好歹也是中南半岛上的大国,拥有人口共有七百余万,而胡一元又是从权相变为国王的,手下的军队和心腹将领却也不少。

    眼见明朝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胡一元便在芹站布置伏兵,准备给明军一点颜色看。然而张辅小心谨慎,识破了安南军队计策。于是张辅将计就计,大败安南之伏兵。之后张辅又率兵进占新福,接下

    鹤江与沐晟率领的军队胜利会师。胡氏父子料不到此神速,大惊之下,倾全国之兵号称二百余万,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四个天险,伐木筑寨,绵延九百余里。又沿江置木桩,征国内所有船只,排列在桩内,所有江口,概置横木,严防明军攻击。

    在绝对的优势下,胡朝或许用计谋还能给张辅造成一定的困惑,但这种严防死守的战法张辅哪里会在乎?张辅大军进入富良江,先命骁将朱荣进攻嘉林江口,再进至多邦隘,沐晟军也沿洮江北岸鼓行而进,与张辅呈南北夹击之势,互为声援。一路上,胡朝立下地军寨一一被明军轻松攻克。

    胡朝军队节节败退,只得厚集兵力于多邦城,企图据险顽抗。

    多邦城坚而高峻,城下设有重,内密置绣刺,外多掘坎地,守卫严密。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攻克这种坚城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看到多邦城时,不少有邑贵族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无他,朝廷正规军与少数民族私兵一同作战时,充当炮灰的总是后。有了这样的觉悟后,再看到多邦城地雄峻,有邑贵族们自然觉得头疼不已。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有邑贵族都产生畏惧,也有一些有邑贵族主动请战。这其中,湖广土家族的布平争夺先锋的表现最为激烈。布平地父亲是三等有邑伯爵,因此布平曾经在南京藩学就读,在就读期间布平得知为国捐躯死后便可以入烈士陵园,享受世人祭祀。布平极其渴望进入烈士陵园,因此在面对坚城时毫不畏惧。

    然而令有邑贵族们惊讶的是,张辅却并没有接受布平等人打头阵的要求,而是宣布待攻破了多邦城之后,布平等人再入城巷战。

    其实这种战术安排却是大军出征前朱棣便预先就安排好地。历史上明军攻击多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