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八十八章 关宁铁骑 上

内将更加方便自己日后所用。至于朝廷拨付下来的大批粮饷物资等三桂则命人全数运往山海关内其余四城之中只留下极少的一部分仅够日常所需之用。他可不想将这么多的东西留给皇太极的清军所用。另外他还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就是将中后所的吴府众人搬入到山海关。虽然吴襄对此百般不情愿但无奈如今三桂的身份地位都大为不同说话一言九鼎军令难违在他的强制主张下吴襄只得无奈的服从。

    待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三桂开始亲率手下的三万精锐重兵牢牢守护着宁远城。至于其余三城的守军则和原先的宁远守军一样大都被他抽调回山海关进行再次训练只象征性的留下了一些老弱病残负责打理门户。另一方面则派出洪安通到蒙古察汉浩特联系林丹汗与他商量购买战马的事宜。

    而满清那面虽然盛京城被三桂与额哲洗劫一空皇亲贵戚也被掳走一大批。但此时的皇太极地位已经今非昔比根本没有影响到他的皇座。因此他只是对此进行了一番象征性的安慰与慰藉随后继续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如何全面侵占辽东的事宜。

    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多尔衮、豪格、多铎等满人为的主战派。他们认为如今清军势力正盛加上各路的降军实际兵员已达二十万之众正应该趁此声势大涨之时乘势拿下宁远城。谅那吴三桂区区数万根本抵挡不住八旗兵的疯狂进攻。

    另外一种则是以范文程、洪承畴、祖大寿等一些汉臣及降将为主反对主战。他们认为如今辽东只剩余吴三桂一人尚可支撑如若朝廷失去了此人那整个辽东将不攻自破。凭借洪承畴、祖大寿等人与三桂的私交及亲属关系或可好言相劝让其就此归降大清。如此可收不战而收宁远之效宁远既已收其余三城则可尽归其下。而且宁远乃是出了名的坚城并非强攻所能奏效。大家又都深知三桂骁勇敢战武力强横过甚如一意将其苦苦相逼必激起他拼死一战到时且不说损兵折将就连大清军的威信也怕是扫地以尽。因此他们一力主张先对三桂及他手下的各级将领进行一番劝降就算三桂最后不愿归降那说不定他手下就会有此种人。而就算没有任何人肯归顺大清可是经过如此一番铺天盖地的劝降信势必会在三桂军中造成极大的恐慌使他们相互猜疑自乱阵脚到时宁远可得矣!

    皇太极经过仔细思量认为还是招降三桂来的稳妥。一方面他心中对三桂的军事谋略与武功十分忌惮生怕一不小心步入其父努尔哈赤的后尘。另一方面就算他能够最终攻下宁远想必伤亡也会十分惨重而日后平定中原之时需要用兵的地方还有很多他可不想清军有过多的伤亡。因此虽然他内心深处早已把三桂当作不共戴天的仇人但为今之计只有用招降一途方才稳妥。

    最后皇太极决定他要用招抚的政策不动干戈地得到宁远。同时他又继续派遣八旗兵屯驻于宁远城以西的大路时刻保持对三桂的军事压力。同时他有指示文武百官凡是能够与吴三桂以及他手下各级将领扯上关系的都要给他们写出劝降信来。

    就这样三桂的舅父祖大寿、老师洪承畴、姨夫裴国珍、表兄胡弘先等都遵照皇太极的旨意各向三桂遣书信一函。而以清太宗皇太极为动员了这么多人给三桂写信确实构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攻势。他们的劝降信都写得很实际都是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对三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其利害娓娓道来不禁令人感动。

    而当三桂收到这些信件的时候不由的微微一笑随后命人将这些信件张贴出去让手下众将士观看。这几万将士都是一直跟随在三桂身后的见到这些劝降信都感到异常的可笑在他们的心中可从未敢想过自己的大帅会去归降清军。因此这些劝降信投入到宁远城中之后犹如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一点回响这多少使人感到有点意外。三桂的亲属与至交都满以为有把握的事却没有出现这不能不让他们感到万分失望。

    苦苦等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