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皇太后张氏(一)

    一

    王之风好不容易熬过了三个月之期,又回到小皇帝身边。

    这日上朝,有都御史上奏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纵容家人鱼肉乡里,激起了民怨,请皇上派人彻查。小皇帝问:“爱卿所言可有夸大成分?”

    那御史道:“微臣接到地方上的报告后,又派人进行了核实,奏章上所奏事实,并无虚假。”

    小皇帝显得迟疑起来,望着李东阳道:“李爱卿,你有什么好法子?”

    李东阳出班奏道:“皇上,微臣认为朝廷应该派钦差去查明事实。再做打算。”

    这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可不是一般的人,他们是当今皇帝的亲舅父,张皇太后的同胞兄弟。在孝宗皇帝期间,李东阳、刘健和谢迁等人,因当时的张皇后大力推举,才一步步受到孝宗皇帝的重用,直至当上内阁大臣和大学士,他们虽然都对二张两个外戚的飞扬跋扈十分反感,但是,念及张皇后的知遇大恩,他们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张皇太后虽然品行端庄,知人善任,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护短,对她的这两个不成气的兄弟十分关爱。孝宗皇帝那会儿,就曾有大臣因上奏张氏兄弟的罪行,要求严惩以正朝纲,差点丢官送命,李东阳当然不会重蹈覆辙。

    小皇帝当然知道自己母后的性格品行,更清楚两个舅舅的为人,他也十分头痛。

    “就依李爱卿之言,焦爱卿,这事你去办吧。”

    “微臣尊旨。”焦芳领了圣意。

    “众爱卿,还有事上奏吗?”

    “微臣有事启奏圣上。”谢迁出班,手捧奏折。

    “呈上来。”小皇帝道。

    刘瑾走过来,要从谢迁手上接奏折,谢迁手一缩,道:“我自己晓得上呈。”

    刘瑾闹了个大红脸,?尬地站在那里。谢迁手捧奏折,亲自送到小皇帝手中。小皇帝打开奏折,只见上面写道:

    臣与内阁及六部三十四人,联名奏请圣上处斩阉党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及钱宁、于永十名罪犯。十人犯罪一十七条,条条都罪不可赦。罪一,引诱圣上贪图享乐,荒废朝政。罪二,心怀不轨,意图独揽朝政,为所欲为。罪三,大肆贪污索贿,聚敛钱财。罪四,结党营私,败坏朝纲。罪五……

    小皇帝越看越惊心,道:“散朝,谢爱卿、李爱卿和刘爱卿你们留下,朕有事和你们商量。”

    众臣见皇帝看了谢迁的奏折,马上宣布散朝,并留下三个阁老,知道有大事生,尽皆惶惶。只有联名上奏者心知肚明,暗中窃喜。

    待众人散去,小皇帝挥手让刘瑾和所有执事太监、侍卫全部出去,王之风转身正要离开,小皇帝当着刘瑾的面对他说:“王爱卿,你留下,替朕查看一下,有偷听者,杀无赦。”

    “尊旨。”王之风道。

    刘瑾本来准备偷听,但知道王之风武功高强,势必瞒他不过,只好悻悻地离开,心中却不断打鼓,这皇帝自幼由自己服侍,对自己十分信任和依赖,今天连我都要回避,难道谢迁所上奏折中的事与我有关?是什么把柄落到这老东西手上了呢?正在刘瑾惊疑不定之时,有小太监找到他,说吏部焦大人求见。

    刘瑾连忙离开金銮殿,回到他的住处。

    焦芳一见他就连声道:“刘总管,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呀。”

    “焦大人,当今皇上英明神武,天下太平,有什么不好的?”刘瑾心知焦芳所说之事定然与自己有关,故意东扯西扯。

    焦芳道:“刘总管,你就不要打马虎眼了,内阁和六部三十四人联名奏请圣上杀你们,你还藏什么心眼啊?”

    “你说什么?三十四人联名要求杀我?”刘瑾大惊。

    焦芳见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