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翰林院遭难(一)

    一

    焦芳奉旨调查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回京后,不是先向小皇帝交差,而是直接入宫求见皇太后。

    “焦爱卿,你此次奉皇上旨意调查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可现他们有祸害百姓之举?你可不能因为他们是哀家的兄弟,就法外开恩,祸乱朝纲哟。”太后双眼盯住焦芳道。

    “禀太后,寿宁侯和建昌伯品行端庄,微臣并未现他们有御史参奏的鱼肉乡里的行为。”焦芳道。

    “那就好,焦爱卿,明日朝上需如实上奏。”太后笑道。

    “是,是,微臣决不会姑息养奸,但是,也决不会冤枉一个好人。”焦芳唯唯诺诺道。

    次日上朝,焦芳回复小皇帝。

    “微臣经多日调查,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并无劣迹。”

    “既然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并无恶行,此事就不必再究了。”

    上奏的都御史想出班辨奏,被身边的人一把拽住,悄声道:“你不要命了?皇上没有追究你诬告之罪已经是开恩了,你还要自投罗网?”

    那御史情绪激动,显得十分气愤,却又无可奈何。

    散朝后,小皇帝叫刘瑾到翰林院传召老神仙费元理,刘瑾本可以随便叫一个小太监去的,但是他想起前些日子参奏他的大臣中,翰林院也有人签名,气不打一处出,你小小的翰林院居然敢搅和到这事中,不给你们点?色看看,你们不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于是,带了一名小太监耀武扬威地向翰林院走去。

    翰林院初建于唐,原先叫翰林学士院,主要是为朝廷招揽各种艺能之士,而又以擅长诗词歌赋者优先录之,后来逐渐展到草拟圣旨文书,参与政治军事研究,为朝廷提供决策,使得翰林院显得越来越重要。到正德皇帝之时,将前代之翰林学士院正式定名为翰林院,而与杂流诸如方术伎艺等供奉之事脱离干系。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另有作为翰林官预备资格的庶吉士。翰林院定为五品衙门,翰林官品秩甚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翰林若得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翰林院大学士虽然只有五品官职,却在入朝伴君时,位列四品官员之前,翰林院的地位可见一斑。因此,大多数在翰林院供职的官员无论品级高低,都显出一股不同于一般人的清高和孤僻。

    刘瑾到了翰林院,满以为要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谁知,他到哪个地方,里面的人仅仅是抬头看了他一眼,又低头做着自己的事情,有些人甚至连头都没有抬。

    小太监以为众人不认得刘瑾,假装咳嗽几声,道:“司礼监主管、提督东厂的刘总管到。”

    众人仍未理会。

    这下刘瑾的脸上就挂不住了,他虽是太监,但因在内宫中担当要职,又常在皇帝身边服侍,连本来与他平级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顾家城都要向他跪拜,更不要说其他朝廷大员了,有谁见了他刘瑾敢不施礼的?然而,一个小小的翰林院,居然没有人买他刘瑾的面子,这比在奏折中签名更加的可恶,刘瑾的怒火腾腾地烧起来。

    他走屋子里,来到离他最近的一个人面前,尖着声音问道:“在做啥呢?”

    那人头也没有抬,答道:“在做事。”

    “咱家问你在做什么事?”刘瑾的声音提高了不少。

    “在做该做的事。”那人也很犟。

    刘瑾一把抢过来,见那人在详考一本元朝宫仪制,书中有句“正礼仪以正纲纪”下面被划了一道红线,问:“是你画的?”

    那人眼睛一翻,爱理不理地说:“是我画的又怎样?”

    “你认为这句话说得好还是不好?”刘瑾问。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