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二章 移民

    82年9月24日,邓小平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阐述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144字摘自互联网)

    之前,姜斌已经抛光了手头的香港股票,开轮滑厂用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打算用做移民。

    倒不是说姜斌不爱国,最主要的是姜斌一家现在根本就没身份。一张集体户口就是一张纸,上海承认这半张a4大小的印刷表格不是伪造的,仅此而已。这时候,他们是被抛弃的一代。知青问题一直到二十多年后才得以最终解决,那时候这批现在4岁的青壮年,都垂垂老矣。

    有钱就能移民,很多香港的中产阶级都开始往加拿大、澳大利亚转移身份,英国、美国固然是最好的选择,却也是最难的选择。

    英美是不主张移民的,哪怕是办一张旅游签证,都验证一番是否有移民倾向。有,则不办;莫须有,则不办;完全没有,再考虑下。验证的方式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资产。钱太多的,就是有移民倾向的标准;没钱的,……没钱你去国外干嘛?打工?最后还不是移民?……这时候的中国护照完全没有地位。

    姜斌选了加拿大,他不喜欢澳大利亚。上一世他认识一个澳大利亚商人彼得,一身的刺鼻香水味掩盖着怎么也掩盖不了的一股骚臭,就像动物园的味道。此后他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印象大损,一起澳大利亚,仿佛就嗅到了那位彼得先生。

    最后没花多少钱,5万港币足够一家4口的移民费用,还买了个小牧场。这些钱并不是捐给加拿大政府的,必须落实成为在加拿大的投资。这就叫做投资移民。你可以投资一间房,也可以投资一片厂,只要保证你在加拿大拥有一定的资产,不至于造成政府的负担,加拿大都欢迎你。这就是当时的政策,现在应该也差不多。

    你好我好大家好嘛,其实这笔钱如果投在美国,差不多也够移民了。可姜斌不喜欢看美国人的嚣张嘴脸,他担心看多了晚上忍不住给他们本土丢点大当量的什么什么的……

    中英谈判开始,撒切尔在中南海跌了一跤,香港股市也跟着大跌。这时候移民进程已经结束。

    姜克俭在英语,发音惨不忍睹。姜斌帮不了什么忙,技能里面倒是有个learnalllang来习语言的,可那是联盟语言和部落语言……或许修改一下数据库?这工作量可大。

    暂时的,姜斌也就只有经常和父亲用英语对话来纠正一些发音,同时发动其他两位女士一起,尽量把日常用语改为英语。

    上海话里面有很多用词都是英音译的,只是发音有点怪异,俗称洋泾浜,中国人特有的只用词不语法,更是让以英语为母语的洋人摸不着头脑。经典的例子类似于被后世恶搞的“好好习天天向上(gdgdstudydaydayup)”和“给你点颜色看看(giveyuanylrseesee)”……

    他们没打算常住加拿大,只为要一个方便的身份。很快,这种方便被体现了。

    淮海路的房子,终于可以算到他们名下了(原本挂着吴世祥的名头)。这幢房子最后转到了姚美琪名下,父亲转给女儿。

    移民身份确定后,姜斌开始两家公司的股权结构。姜斌用“顾女士”的名义发了份公函就解决了,通过和轮滑公司置换股权,姜斌拥有两家公司各1%的股权,“顾女士”拥有两家公司各29%的股权。此时服装公司和轮滑公司资产相当,置换股权也就等于一次分散投资。名义上,姜家已经可以完全控股,姜斌和姚美琪在服装公司的股份相加,已经达到51%;而姜斌和姜克俭在轮滑公司的股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