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十一章 知青的新家

着这些年的状况,不胜唏嘘。有很多都混得很不好,和上海的亲属闹矛盾,找不到工作,小孩没人管……

    一个大叔级别的汉子长叹着:“这可能是我们最后的一块落脚地了!十六年了啊,从我们被踢出上海的时候算起,十六年,我们是没有家的。希望这最后的一个家不让人太过失望。”

    农场就是农场,还是一副军垦的样子。一排排齐的房子,不是平房了,是二层的楼房。每个号两户,一层一家。有电线,但是没电。有自来水,不是24小时的,而是定时应。煤气绝对是没有的,楼房里面居然有大灶,不知道那家设计院设计的。每户有两室一厅,外加厨房和洗手间。面积倒还可以。底楼有个小院子,二楼有阳台。前后楼房之间,相隔着五十米左右的间隔,也算是绿化带吧,因为有满地的荒草。

    每一户人家,分配了几亩自留地,可以自己任意种植。以后农场开设工厂企业后,再进行招工。现在是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

    这一片被圈起来的农场上,基本都是知青的人,很少有当地人。也算是属于上海政府在江苏租用的吧。姜克俭到场部去开,商讨工厂转移或者开设分厂的事宜。大部分工都跑了,工厂暂时也无法正常运作!搬到这里也是一个好主意,至少这里消费水平很低,可以找到更多的工人。经历过戈壁滩的知青们都很吃苦耐劳,上海的老油条们没法比。

    “这房子,可没法住人啊!”姜斌先发表了下意见。他们选了个二楼的,阳台下的那片荒草,滋生了不知多少蚊蝇,房间里什么虫都有。好在姜斌行囊颇丰,翻出些杀虫剂,关着门狠狠地熏了半天。

    好在是夏天了,不需要带很多的铺盖之类。事先把祖宅4楼的一些刚回上海时用的简单家具托运到了这里。有一张床,一个五斗橱。勉强可以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