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卷一 第一百九十三回 善后之初

面记载着有关矿盐的挖掘、选取、提纯等等的资料,此外还有不少工艺、器械的工本图样,于是便点头赞许道:“义浩,真想不到你对制盐一事也这般精熟。还有你在萌县命工匠打制的铁器亦属上乘……水、粮、盐、铁,你都颇有建树,看来这大司农一职还真是非你莫属啊!”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太农令,至汉武帝的太初元年(公元前1o4年)更名为大司农,为三公之下的九卿之一。两汉时期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只是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渐渐分散,变得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不过在6仁现在所处的时间点上,大司农一职的职权范围仍然是很广的。

    6仁心说屁啦!我这是转抄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只不过加上了一些合适的现代化学知识在里面而已。要是没记错的话,矿盐在现代是属于工业用盐,一般是不能作为食用盐的,不过在古代这个物资相对贫乏的时代就将就将就吧。

    不过荀彧的注意力似乎并没有在手抄本所记载的制盐工艺上,而是翻来覆去的细看这两本纸制手抄本的质地:“义浩,我见这两卷书物纸质尚新,墨迹亦鲜,想来并非古籍,应是你于不久前制成之物吧?那这些良纸你是从何处得来的?”

    6仁一楞神:“我在萌县的时候自己花钱找了人帮我做的啊。”

    荀彧神色略微一变,复问道:“怎么你知道如何造良纸吗?”

    “造这种良纸又不算太难,就是工艺上稍稍复杂一点而已嘛!”

    荀彧脸色再变,睁圆了一双眼睛瞪住6仁道:“百余年前蔡伦制成良纸,可是自桓、灵二帝以来,天下祸乱不断,旧有的匠人大多亡殒。后董卓乱朝,宫中典藏几乎尽毁,可以说在中原一带再无会造良纸之人……哦对了,你是从江东吴郡流浪至此的。”

    换到6仁哑然心道:“不会吧?听荀彧这话的意思是说在这一时期,长江以北的地区已经没有了造纸业,这到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了。”

    其实蔡伦制成良纸是在公元1o5年左右,而稍迟一些就进入了东汉的衰败期,再加上蔡伦是宫庭内员(据说是宦官?),知识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这改良了的造纸术还没有来得及真正的普及下去就天下大乱了。而天下一乱,百姓们民不聊生,肚子都吃不饱的,谁又会有心思去造纸?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造纸是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因此直到三国末期,文字的载体仍是以竹简、字帛为主。造纸业真正展起来那还是三分归晋以后的事。

    却见荀彧爱惜的抚摸着这两本手抄本,轻叹道:“好纸啊……义浩,我一向不向人求取何物,但你是否能给我一些这种良纸?”

    6仁哑然笑道:“荀公你要的话,回头我让萌县那里多送一些来就是了,这玩意儿真正做出来了又不值什么钱,工本比竹简都要低上许多。”

    荀彧轻轻点头:“你怎么会想起来造纸的?”

    6仁道:“荀公你应该知道我一有闲暇就想把自己所知之事编写成籍流传于世,后来觉竹简太过笨重,且文字载量有限,绘制图样什么的还多有不便,所以就想起了造纸。纸张轻便,书写便捷,装订成册的话文字载量亦大。这是我那里的纸造好还没多久,暂时只是让昭姬帮我较验、转抄了这两本出来而已。等再过一阵昭姬转抄好了其它文献我会再送来这里,请荀公命人抄录并择人而授。”

    荀彧是尚书令,主管的是天子的奏章及出纳,而图书秘籍的掌管本来应该是兰台属官御史中丞的事。不过因为御史中丞尚缺,所以暂时由荀彧这个现时点真正的内政大管家代行。听了这些话,荀彧点头微笑道:“此举到不失为利国利民之计。而昭姬在你身边帮你整理典籍,到也可说是才有所用矣!且有昭姬在家助你,你亦可以安心……”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