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卷 锦衣都督 第三百二十九章 大宴

官之威仪。

    不过宫中胡风颇浓,可能是和太祖和成祖都有蒙古和高丽妃有关,大帽东珠和曵撒,便是标准的蒙古人服饰,流传下来,大家瞧惯了,倒也不觉得有什么。

    其实,汉唐之际,汉人对蛮夷的东西是拿来就用,加一个胡字就是,开放心态,大国之风,就是这般的自信从容。

    今日大宴,是为了庆麦收顺遂,大家过一阵也要辛苦,所以特别赐宴。再者,就是皇太子平安脱险,当然,这个不便明言,免得细民百姓惊慌。

    不过宴会的规模却是定的极高,光禄寺在六七天前开始忙活,备鸡鸭鱼肉,杀羊宰鹅,宫中犹有前宋遗风,猪是贱物,上不得大台盘,太祖也是只爱吃鸭子等物,贵人们喜欢的是羊肉和鹅肉,此次大宴,既然是规格最高,听说光是宰的鹅就有千多只,花费之巨,令人咋舌。

    “这一次,光禄寺真是糜费甚多。”

    “光禄寺卿张泽小吏出身,凡事揣摩帝意,岂能指望他主动俭省?嗯,他不更加几分就算是谢天谢地了。”

    这自然是文官们的议论,凡是正经读书人出身的士大夫,对这种大宴所费当然是瞧不上眼,反正,他们挑皇家的毛病已经渐成风气,不说两句心里反而不怎么舒服。

    此时正是皇朝由俭入奢的关键时候,有的士大夫也开始豪奢无度,更多的还喜欢穿粗布衣服,骑马或是骑驴出行,家中不宴客,父子不同席等等风俗还保留着上古流传下来的质朴之风。不过数十年后,风气就是大变,想想以后,眼前皇家这点用度倒也还真算不上什么。

    弘治年间,江南有一富户,饕餮好食,又家资巨万,听说就在住处寝室之外养有数千只鹅,每日宰杀过百只用来吃食宴客,有时半夜想吃鹅翅膀,不及等候,就令人将鹅翅斩下,鹅未死之时,鹅翅已经烤的焦黄可以下肚了。

    下头心思不一,文官们嫌浪费,武臣们对张佳木嫉妒有加,勋臣们心思各异,在奉天门石阶上高高向下的皇帝看向诸人,却是语调轻松的道:“诸卿请起,今日大宴,只是君臣同乐,以庆太平之福,所以不必拘礼,朕不便下去,皇太子亦是君,一会儿,叫崇王和德王下去给诸位敬酒吧。”

    其实大明的亲王也是礼绝百僚,前宋时,是亲王向宰相行礼,今时此刻,亲王虽然不如国初那么有实权,文武百官勋戚亲臣却也是不能与亲王均礼,只是崇吉二王此时尚未成年之国,皇帝叫他们代为敬酒,也算说的过去。

    “来来,诸卿畅饮。”

    皇帝说完,光禄寺并宫中杂役便开始上菜上酒,其实这大宴耗费甚多,但还是官样文章。谁会这么没成色,在这种场合大吃大嚼的?再粗鲁的人,这会子也是斯斯文文的吃相,举筹之时,都是略沾即止,皇帝举筹,大伙儿便应一下景,皇帝一放,自然都是放下筷子来。

    “罢了,枯坐无趣,”皇帝道:“请诸翰林赋诗。”

    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几个早就有准备的翰林站起身来,张佳木注意到,其中倒是颇有几个熟人,最相熟的,便是有数次之缘的崔浩了。

    “这几个人,”王增今日也来了,虽然他只是举人的身份,但靖远伯王骥身子不爽,特旨请派嫡孙代为入宫,皇帝也是特别允准,所以王增以举人的身份进来,此时东张西望的,不象个世家子弟,反而象个乡下脑壳。他看着崔浩等人,眼里倒也没有什么羡慕的表示,只是向着张佳木淡淡道:“他们可是瞧你不大顺眼。”

    王骥虽是武臣,但是文官中资格最老的几人当中,也是属他了。王增此语,当然也是有所指。现在大学士李贤虽然不愿与张佳木决裂,但听说有几个大臣对张佳木特别的不满,而且,文官们私下觉得,太监难以撼动,石家叔侄更是手握重兵,倒是张佳木这个特务头子,说狠又不是太狠,说牛也不是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