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二十四章、年轻部长

看待。

    陈文玉也希望与李国藩成为朋友。但陈文玉实在放不下县委书记的架子。他希望李国藩能够在自己卖给他几次好后,主动地靠过来,投入到自己的阵营。哪里想到他如此的不识眉眼高低,只是闷头做事。太骄傲了吧!上次把他列为副县长的人选,自己没有单独和各个乡镇的领导打招呼,就是对李国藩的傲气有意见。

    李国藩没当选副县长,竟然使得市委书记对自己产生了看法,是陈文玉没有料到的。为此,他还有点迁怒李国藩。没多久,市里直接任命李国藩补了徐子清的缺,陈文玉明白了,市里是要坚决地提拔李国藩。副县长之路不通就另辟蹊径。

    县委书记要管的是方向和路线,是县里决策层面的大事。政府才是抓细节的执行层。所有的大事,最终落实的都是在干部身上。因此,组织部长必须是自己的绝对心腹才行,李国藩还不能算是自己的绝对心腹。他又是抓经济的好手。看来,现在不能反对他出任组织部长,机会出现的时候,一定要以他懂经济为理由,让他回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而不是在党务圈子里展。

    李国藩到县委组织部上任了。再临泉建县史上,李国藩是最年轻的常委组织部长。还有几个月,他才满三十岁。

    新官上任三把火。组织部的三把火可是不好烧。这里的工作需要踏实稳重。无论是党的建设还是干部管理,都是政策性很强的。稍一不慎,就会违反政策,伤害干部。所以,李国藩并没有急于表现什么,而是默默地开始熟悉这摊工作,熟悉所有的政策法规。之后,又到老干部局和人事局进行调研。还把全县所有的县委管理的干部和列为后备干部人选的一般干部档案全部调了过来,一一进行熟悉筛选,希望从中现千里马。要知道,李国藩的记忆力是惊人的。过了他手的干部名字、特长、业绩、学历、年龄,全都印刻在脑子里。

    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也是工作的重点。李国藩又和几位副部长商量后,紧锣密鼓地进行了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并按照中央、省市的指导意见,出台了临泉县基层组织建设指导纲要。这份纲要,完全摒弃了以往指导纲要中的套话、官话,突出了要达到的目标和基层组织建设要狠抓的重点,完善了考核体制,并且考核体制完全以实际达到的效果来检验。不仅有方针政策,还有具体的可*作的办法;不仅明确了要达到的目标,还有要达到目标必须要做的具体工作。

    纲要的出台在全县各基层党委、总支、支部和党组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以往的纲要,基本上是照抄、转录上级的文件,加进一点儿自己的内容。而这份纲要,全都是可*作的具体的实施办法,目标非常明确具体,考核办法公开公平。按此纲要实施,考核时便杜绝了凭领导印象给分、凭大家投票给分的弊端,完全是按照实际效果得分。这就使干得好的和干得差的,放在了同一架天平上称量。好与坏都明明白白摆在那里,谁也做不了弊。

    很多领导都没想到,李国藩不但搞经济是一把好手,搞党的建设也毫不逊色。这个年轻的小部长,还真不可轻忽。

    陈文玉也没有想到李国藩会从基层组织建设入手选择上任三把火的突破口。在批复这份指导纲要时,也对纲要中提出的考核办法拍案叫绝。这是困扰他多年的一个问题。以往的指导纲要,笼统而原则,实*性不强。这份纲要完全围绕着原则设定的具体办法,极具实*性。看来,李国藩在新春这几年的工作中,不仅会抓经济,组织建设也没有落到其他单位后面是有原因的。这既有他悟性奇高的因素,也有作为基层的党委书记,不忘本职职责的因素。这个年轻人,实属可造之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