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十五章(上)

今天要去的地方,就是林强云向别人夸赞了不知多少遍地“冠豸山”(豸,用于这里的读音为:寨zhai,而不是读成:志zhi)。

    冠豸山,位于莲城县城东5里,是个在连城盆地东部丘陵外的一座山,它“平地拔起,不连岗以自高,不托势而自远,外直中虚,方圆四十里。”“其山峻石奇,远望如欲放的莲花,又名莲花山。因其峰似巨冠,故名冠豸。”

    昨天夜宴中林强云才听老者们说起过,“冠豸山”的开发,最早始于二百多年前,是在本朝南渡前的哲宗元佑年间,哲宗,是大宋那两个被金人掳到北方“五国城”,关于地窖里“坐井观天”皇帝徽宗、钦宗的哥哥、伯父。据说刚登上皇帝位的哲宗那时才十岁,由高太后垂帘听政,重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守旧派,打击变法一党。在哲宗亲政后却又将朝政整个的颠倒了过来,重新重用变法派,打击守旧派。就在这样反复的斗争中,大宋王朝就逐渐走向衰落,以至由太祖皇帝黄袍加身建起了一百六十七年的北宋皇朝,被金人用铁蹄踩踏而结束。

    作者注:二十、二十一世纪的冠豸山,“山中风景秀丽,独树一帜。苍玉峡逶迤而入,一石若悬,流泉从石间穿过,声出峡谷中,潺潺不断,逾半山处,巨石之上立一松风亭,游人在此倾听涛声,欣赏红杜鹃,分外悦目赏心。半云亭筑在山间突出部,仰崖上古树,郁郁苍苍、如在半天。至滴珠岩,高壁峭立,独留一面。明代名儒黄公甫题刻‘冠旨’两字,字径数尺,苍劲雄健。旁有乾隆翰林朱阳铸刻的‘上游第一观”五字。

    过滴珠岩为芳兰谷。谷中兰花香馨远袭。南面是石园,为清朝林亦章读书处,岩洞深邃,可容数十人,岩顶石花丛植,雨天水从五老峰峥淙泻落,又名‘天上来’。过修竹径。越桃源涧,吞红咽绿。上十余折,即为金字泉。金字泉边有一水塘,名‘清如许’,一线天倒映其中。成天地两线,更添情趣。上有项南同志题写的‘万峰朝斗’四个大字。过了一线天,便是‘白云深处’,旁有仙人所凿的玉女池,平日仙水盈池。在白云深处登五老峰。眺望城区,村舍错落,田畴如画,楼宇林立,九曲文川,缭绕如练;后眺倚势,层峦叠嶂,芴峰屏列。万石纷披。灵芝峰下为灵芝庵,折北行至小半山,相传唐欧阳仙曾在此炼丹。‘照天烛’从旁壑中拔地而起,绝无依傍,如红烛高照,傲然燃空。照天烛旁边为莲花泪、五姐妹石。莲花洞内有石椅石桌,在此小憩,山岗飘逸,凉意袭人,前观五姐妹石,身姿娉婷,神态各异,令人遐思。寿星峦上,石栏曲折,长寿亭傲然立于飞云树影之中。旁有我国著名书法家罗丹篆写的‘人长寿’三字。”

    元朝至正年间,县尹马周乡辟为名胜;到了明代,垒城开池,堑关墙,凿石磴,建书院,成为“上游第一观”。

    冠豸山东南有石门湖----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石门岩水库,潭深壑浅,湖清山秀,酷似一块翡翠镶嵌在冠豸山地奇峰险壑之中。人们在石门湖筑亭建阁,植以松竹,成为吟诗斗酒之地。登艇游览,山环水绕,沿途可欣赏“渴马饮泉”、“大象戏水”、“猴狲撞钟”、“三姐妹石”、“疯僧戴帽”等胜景。此地为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亦是省级风景名胜区。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冠豸山历代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和楼台亭阁及书院等人文景观。今尚存半云亭、松风亭、东山书院、修竹书院、灵芝庵等以及摩崖石刻40余处。最为珍贵的有林则徐登临冠豸山,存于东山草堂的手书地横匾“江左风流”,清乾隆名士《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在任福建提督学院时题写的“追步东山”的墨宝。

    这是当代的冠豸山景致,喜好旅游的书友们有暇不妨到闽西的连城县一游,那里的绝美山水风貌及人文景观,保证不会让大家失望。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