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八十三章新年一朝(上)

   李恪眼瞅着李贞与李泰的亲热劲儿,英俊的脸顿时有些子歪了,可又拿这哥俩个没辙,只好自嘲地笑了一下,走到自个儿的心腹手下一边,也不说话,只是不时地瞄向角落里的哥俩个,满脸子的狐疑之色,正当他打算不顾一切地凑到李贞那头去探个究竟之际,宫里头的晨鼓响了起来,太监们呼喝上朝的声音远远地传进了朝房,满屋子的朝臣们紧赶着都涌出了朝房。眼瞅着李贞兄弟俩走了过来,李恪自失地一笑,也不再多说些什么,紧赶着排在了李泰的前头,众朝臣一路疾步地径直奔向宏伟的太极殿。

    激动,李贞是真的有些子激动,无他,虽说这些年也没少来过太极殿,可作为朝臣来此却还是头一回,排在武将队列中的李贞趁着李世民的大驾尚未到来,依仗着自个儿的身高,四下张望了好一阵子,不过嘛,说起来他自个儿也不知道自己在看些啥子,左右不过是借此机会排遣一下心中的紧张罢了。

    “皇上驾到!”随着内侍监高尧那尖细的嗓音响了起来,身着明皇服饰的大唐天子李世民大步从后宫转了出来,面色肃穆地径直走到了龙椅前,一撩下袍,端坐了下来,紧随其后的太子李承乾也拖着瘸腿,走到前墀下的太子之位上坐定。有见于此,众朝臣立马全都跪倒在地,三呼万岁不止。

    “众爱卿平生。”李世民虚抬了下手,示意满殿文武各归原位,笑了一下道:“今儿个是新年一朝,新年自当有新气象,诸位爱卿有何本章要奏,尽自上本好了。”

    哈,咱就等您老这句话了!李贞一听老爷子叫大家伙上本,立马从武将队列中闪了出来,一头跪倒在殿前,将手中的奏章高举过头顶,朗声道:“启禀父皇,儿臣有本章上奏:兵圣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儿臣自领军出征便有所察----我大唐兵锋虽盛,将帅虽勇,然,后继却乏力,非无人也,实不得出耳,儿臣以为当有选拔贤才之良策方可永保我大唐之千秋基业,四哥亦深以为然,故此,儿臣等恳请父皇开武举之科考,为我大唐之选将,此儿臣之浅见耳,望父皇明察。”

    李贞话音刚落,魏王李泰立刻站了出来,高声附和道:“父皇明鉴,儿臣以为八弟所言实乃谋国之道也,儿臣恳请父皇周全此事,也好为天下贤才多一道出身之路。”

    李世民既没想到一个上本的会是李贞,也没想到李贞上本竟然会拉上了李泰,一时间有些子没反应过来,沉默了一下,才挥着手道:“递上来。”侍候在李世民身侧的高尧忙一路小跑地冲下前墀,接过李贞手中的奏章,脚不沾地转身跑了回去,将折子递给了李世民。

    李贞的奏章写得极有条理性,不但列举了武举的必要性,连同相关的选拔方法都一一载明,各种选拔的规章制度一应俱全,便是如何授官,该授何等官也都说了清楚明白,文采出众不说,便是那一笔楷书就令人赏心悦目,瞧得李世民开心不已,不过此事重大,李世民也不敢轻易拍板,沉思了好一阵子,拿眼看了看跪倒在下头的两个儿子,沉着声道:“诸位爱卿对武举之事有何见解,都说说好了,朕想听听诸爱卿的看法。”

    这时节的科举并无后世那般神奇,就算是进士出身,在朝中也不见得能有出头之日,别的不说,这十六年来一共有进士四十余人,可真儿个够资格上殿议事的却一个都没有,满朝重臣全都是当初大唐打天下的那帮子人马,要不就是功臣之后,那些个进士、明经之类科举出身的官吏只能是在下头部、司打打下手,或是到地方为官,故此,科举不科举的,满朝文武其实压根儿就不在意,再者,这折子可是两位当红亲王提出来的,除非是真打算跟这两位亲王别别苗头,否则谁敢上前说个“不”字,可要大家伙上前说好,却也不可能,无他,这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