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百五十二章惊涛骇浪(二)

全盘皆输的祸根。

    自身财富不足依,关税也不可靠,要想为安西建立完整的造血机制就必须另想他法----没错,西域之地大多是沙漠与草原,但其实西域并不缺少财富的来源----西域各种矿藏极其丰富,先不说此时尚无法利用上的石油,便是铁、煤、金、玉石等矿藏便多得数不胜数,著名的和田玉、阿尔泰山砂金等等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开采,这些都是聚宝盆,但限于眼下的开采条件,其实所获并不算多;马匹牛羊等西域盛产之物若是贩运至内地也是一笔极为可观的收入,可问题是现时代的交通实在是太糟糕了,一千只家畜从西域出,运至内地后,能活下来一半已算是个不错的结果了,再扣除路上的各种花费,尽管两地间价格差了十倍,可实际所得却也实在多不到哪去,当然,若是天山以北以及蒙古之地也控制在李贞手中的话,那情况就不同了,马匹大可不必走西域这条艰难之路,从河北道走,路途短不说,交通条件也好上许多,可问题是如今天山以北掌握在西突厥手中,而整个蒙古大草原则是薛延陀的天下,都不是李贞眼下能把握得住的,很显然,马匹牛羊的贸易短时间里也是指望不上的。

    矿藏一时挥不了作用,西域最丰产的马匹牛羊也因所占地盘有限而登不上台面,还真是令李贞头疼万分的,不过嘛,这也难不倒李贞,毕竟前世那会儿的经历可不是白混的,经过一番思索之后,李贞将注意打到了土地上头----棉花!

    西域之地沙多土少,粮食作物产量极低,虽也有种植麦子、稻谷之类的粮食,可其产量却根本不足应付口粮,好在西域各族大多以牛羊肉为主食,倒也不虞粮食之缺,很显然,西域之地若是搞垦荒种粮的话,只能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但是,西域之地却是整个大唐最适合种棉的地方,其日照充足,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和利用雪水人工灌溉,这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了其他棉区所不及的良好条件,再加上因气候干燥之故,西域棉区从无红铃虫危害和极少生烂铃,这就减少了防治病虫的劳力与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后世的新疆尤其是南疆的棉花可是闻名全世界的优质棉,而此时南疆除龟兹国之外,已大部控制在了李贞的手中,具备了推广棉花种植的政治条件,再者,棉花本就是西域的原产,内地的棉花实际上还是于汉代时由西域传入的,西域之地有着数量不少的棉花种植专家,可因着战乱频繁之故,以及棉布比不得丝绸来得富丽华贵之故,并不怎么受西域各族当权者的重视,眼下西域的棉花种植不单规模小,而且产量极低,便是连粗放种植都谈不上,仅仅只是部分棉农的一种不太可靠的谋生手段罢了。

    棉花的选种、种植之推广、棉纱生产,乃至织布等等一系列的相关工作复杂得很,并不是一道政令下去就能解决问的,这些天来,为了推广棉花种植一事,李贞可是忙得晕了头,又是下政令,又是对整个安西进行整体规划,还得抽空去接见种棉专家、纺织能手,以示安西大都护府对种棉的决心和重视程度,偏生府中刚出生的那小屁孩又闹得凶悍,那小哭声只能用“惊天动地”一词来加以形容,搅得李贞没法安心在都护府办公,无奈之下,每到了天黑时分李贞便只好屈尊跑到城门楼里去避难了,这事儿若是传到了京师,一准笑倒一大帮子的。

    安西之事虽繁难,可李贞倒也不怎么担心,毕竟眼下西域的大势就掌控在李贞手中,人在此地,倒也不怕出啥大乱子的,只消下些功夫,努力做去便是了,迟早能见成效,真儿个令李贞感到棘手的只有一事,那就是京中的乱局----李贞并不担心自己过不了弹劾案一关,却很是担心长孙世家与吴、魏双王之一搭上了手,一旦如此,李贞在西域做得再出色,只怕也难挡朝中不时涌起的非议,所谓三人成虎,一旦李世民听多了不利于李贞的谣言,那后果只怕不堪设想,是故,李贞不得不兵行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