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零九章风雪夜归人(中)

过时间却提前了贞观十六年五月中旬,事时恰逢大唐诸皇子夺嫡正急,朝中无人过问高句丽之事,此事也就这么不了了之地过去了,待得贞观十七年七月,渊盖苏文联合百济悍然动了对新罗的全面攻击,新罗王金春秋力不能支之余,派急使向大唐求救。

    贞观十七年八月中旬,新罗使节抵达长安,朝廷决议出兵征讨高句丽,然则却一致反对李世民亲征,李世民原已同意群臣之劝谏,可到了九月底,却突然一反先前的态度,下了亲征诏书,准备于贞观十八年四月中旬兵辽东,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分三路征讨高句丽,消息传到安西,顿时令李贞伤透了脑筋,不得不赶回高昌城主持高层会议,商讨相关对策。

    头疼,头疼得紧!一想起征高句丽之事李贞便头疼欲裂----这场征战哪怕是迟来个半年,有或是今年的雪没来得这么早也成,偏生这两件事一凑合在一起,立马令李贞的安西战略出现了个大麻烦,道理很简单,一旦真要是按李世民诏书中所言的大军亲征高句丽,势必要将朝廷所控制的粮草辎重集中起来为出征大军做好准备,如此一来,安西就绝无在明年出兵天山以北的可能性了----尽管李贞在安西已是下了大力气去整顿民生,只可惜时日尚短,安西尚无法做到自给自足,虽说从表面上来看,安西唐军之粮草辎重并不怎么依赖于朝廷支持,可谁又知道李贞为此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金钱的投入,不说别的,光是将安西出产的棉花及相关制品运回内地换取粮食就动用了“燕记商号”绝大部分的商队,而光靠这些换回来的粮食加上朝廷拨与的那么点儿可怜的粮草辎重根本无法满足安西唐军征战的需求,不足部分就得李贞自己去掏腰包,这也就罢了,可眼下征高丽之战若是打响,李贞便是有钱也难调到足够的粮食,很显然,没了充足的粮草供应,大军要想出动势必比登天还难,当然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从关内搞不到粮食,李贞还可以从绍武九姓国或是吐蕃换取些粗粮之类的顶上一顶,麻烦的是高句丽战事一起,李世民未必会同意安西这一头也开打,如此一来,一旦让西突厥缓过了气来,再想剿灭西突厥各部,所要花费的代价和付出的牺牲那可就大得多了,或许还有波折也说不定,这等险李贞实是不想冒的。

    若说安西的建设受影响是明面上的理由的话,李贞心中还隐藏着说不出口的担忧,那就是在他所来自的时空里,李世民是死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而此时已是贞观十七年十月了,也就只剩下短短的五年多一些的时间,若是不能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将安西建成铁打的营盘,李贞就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参与夺位之战,尽管李贞也清楚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然则,李贞却不敢肯定到时候李世民会废黜李治这个窝囊废,毕竟在李贞来自的时空里,最无能的李治却是笑到了最后,李贞当然不可能将希望全都寄托在李世民身上,只能靠着手中强大的军事势力来保证自己夺位的资本,是故,建设安西对于李贞来说有着急切的紧迫感,着实不想被任何突事件所打断的。

    朝鲜那疙瘩李贞虽没亲自去过,可心中却清楚得很,知道那地儿就是个穷山恶水出刁民之所在,没事儿还整天自己斗得欢快,屁豆点大的地方尽是山,没啥搞头,打下来了也派不上啥大用场,纯属鸡肋罢了,不打么,它又老是在一旁瞎捣鼓,教训一下是要的,可老爷子如此兴师动众去打,未免太小题大作了些,再说了,打辽东倒好办,毕竟那儿地形平坦,以唐军皇皇之师,横扫过去,三下五除二就能摆平,可一旦过了鸭绿江,那就不好玩了,到处是山,路不好走还是其次,麻烦的是高句丽人的城池全都是依山而建,就算唐军擅长攻城,这么一城一城地攻过去,再精的兵也得变成疲兵,时日一久,粮草供应必然会成为致命的大问题,不胜是必然之事,实际上,李贞所来自的那个时空中,无论是李世民还是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