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四章 突厥寇边(四)

    却说杨勇闻到杨谅首战败给突厥,心里就开始不安。又有人报幸好汉王手下大将萧摩柯等人及时赶到,才保住雁门郡,心里稍微放松一下,命人把国丈元放和上柱国高颖找来。「高颖,字玄昭,又名敏。自称系渤海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可能与北齐皇族同宗,乃汉化了的鲜卑族。父亲高宾,背叛北齐,投归北周,作了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僚佐,被赐姓为独孤氏。高颖辅佐隋文帝杨坚取得政权,统一华夏,是一位开国元勋。高颖被炀帝杀害了,罪状也公布了,然而人们并不觉得他是罪有应得,而是感到伤心、惋惜。直到唐朝初年,还有人觉得他死得冤枉。因为他在政治上确实对隋初的巩固和统一做出了贡献,在他身上也可以看到地主阶级政治家某些优秀的品质。首先,他善于发现人才,勇于使用人才,虚心尊重人才。隋朝一代的名臣、名将,很多都是他推荐给文帝的。如苏威,他与高颖共理朝政,朝野推服,天下归心。如杨素,他不仅是文帝的重臣,而且也是炀帝的重臣。如贺若弼、韩擒虎,他们都是平陈的名将,指挥过许多战争。尤其受到人们尊敬的是他不嫉妒人才,当由他推荐的人与他齐名或超过他时,他感到的是愉快,而不是怨恨。如开皇元年,他与苏威并为宰相,他不但能与苏威合作得很好,而且自己还要退下来,把权完全让给苏威。又如,平陈之后,文帝要他同贺若弼讨论总结平陈的事,他推辞谢道:“贺若弼先献十策,后来又在蒋山(今南京市钟山)苦战,打败敌军,我只不过是一个文职官吏罢了,怎么能够与大将军评论战功呢?”这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博得了文帝的赞赏。其次,他敢作敢为,不避嫌疑,不推卸责任。他初投杨坚时,就明确表示要跟他干到底,成功与否,在所不忌。在这个问题上,苏威与他就成了显明的对照。当杨坚向苏威暗示篡位立国之意时,苏威不敢表态,溜之大吉。平陈之役时,他把年已二十出头的统帅皇子杨广撇在一边,以大局为重,大权独揽,以至公然违抗统帅的旨意。平陈之后,有人告他谋反,指的就是他的这种不把杨广放在眼里的行动。辽东之役,汉王杨谅是统帅,他是统帅府长史。他还是一如既往,对于杨谅的意见,多不采纳,把这个皇子气得要命。在其他许多问题上,他也多表现出这种勇于负责的精神。就拿批评炀帝喜爱音乐一事来说吧,在炀帝面前,他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自己是很清楚的,但出于对炀帝、对隋室的忠心,他还是直说了。第三,他所关心的是隋室的兴亡,是国家的治乱,至于对自己的出处进退,则看得很淡。可以这么说,他一遇机会,就上表辞退,以至到了削职为民时,也毫无怨恨,处之泰然。这就同那些只图升官发财的封建官吏大相径庭了。他的这种风度,也有别于封建社会里那些明哲保身、洁身自好、消极遁世的人,因为他的态度始终是积极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

    等二人来了,杨勇道,卿等也听说突厥入侵的事了吧。

    二人道,才从兵部得知,就准备向皇上禀报。

    杨勇道,从前朝起,突厥就是汉人的心腹大患,父皇多次向并州和幽州增兵,并让五弟为并州总管,才得以使突厥不敢入侵,今朕登基不久,突厥就开始向我大隋示威,卿认为,朕该如何处理此事?

    国丈元放道,陛下,突厥寇边无外乎粮食和金钱及布匹,不如陛下派人议和,以免刀兵之争,先皇在世时,也曾做过,况且现在,国内因素不安,陛下应当议和。

    杨勇听国丈这样说,未开口,而是看向高颖。

    高颖道,陛下,不可讲和,若是陛下讲和,突厥必以为陛下软弱,到时会常常所要。臣认为,应该阻击,让突厥认识我主的英武,臣不才,愿前往并州御敌。

    杨勇道,卿言,正合我意,待明日早朝再议这件事。逸弟希望我召回长孙晟,长孙晟从出征就开始旧疾复发,朕也准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