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050章 思索与考察(上)

    李志远和李奕这两个小孩子是安定下来了,但是李大山却一直在回想自己前几天看到的日新村的衰败情景。他的老家东风村在定远山脚下,冬季严寒和烈风的影响还不是那么严重,而且水汽的蒸发也相对小一些,农业生产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是日新村的自然条件却要恶劣得多,天旱少雨,一年难有个好收成,冬季大风夹着冰雪,往往造成牧区牲口的大量死亡,就是人因为天气原因而病死的也不在少数。李志远的爸爸和爷爷的病情,其实都跟恶劣的气候有关。

    虽然常人都说寒冷刺骨的冬季造就了北方人坚强忍耐的性格,但是当忍耐成为一种习惯,并因生活困苦而逐渐转变成绝望之时,展现在外人面前的就是失落、呆滞的村民面孔。李大山以前和这些人没有交集,但是现在他就生活在离日新村等贫穷落后的牧区几公里远的地方,自己的八鲤农场各项事业正在大步前进,发展趋势令人欣喜,但是那些牧民面对大自然的惩罚,只能选择默默承受,一年的劳作下来,甚至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万一有人生病,更是雪上加霜,难以翻身了。

    不管怎样,李大山想帮帮这些人。但是周围的牧民并不适合在自己的农场上班,一是他们的文化水平比较低,难以达到李大山的工作要求,二是这些牧民大多担心离家外出工作后,家里的牲口和老幼没有人照看,不愿意外出打工。怎样帮助这些人呢?李大山的心里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这天,他又想了许久,但是仍然没有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只好请教家里的两位老人(刘阿姨不算老人,这是农场的人公认了的)。把黄教授和爷爷请到自己的房间里,李大山接着把自己的困惑说了出来:“两位爷爷,我最近一直在考虑帮帮志远他们村的乡亲,但是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出个好办法。你们经验多,见识也广,给我出出主意。”

    听了这话,两位老人都很欣慰。李大山的品性他们是知道的,诚实能干,乐于助人,对他希望帮助贫穷牧民的想法感到很正常。想了一下,黄教授开口问道:“大山,你现在能想到那些点子呢?”

    “我觉得吧,要么请些人来农场做工挣钱,要么交给他们养殖技术和种畜。请人做工是好,不过我只能请很少的人,而且他们愿不愿来还是个问题。而日新村那边也很缺水,牧草长得很差,就是交给他们先进的养殖技术怕是也难养出好牲口。”李大山最近想了很多,对此是娓娓道来。

    “嗯。确实就像你想到的一样。请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光是草原市的贫困牧民就不止十万,你一个人能雇佣得了吗?而且牧民乡土观念重,一般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的。就近请几个人还可以,远了的怕是不会愿意来。”黄教授长期从事农业研究工作,对本省牧区的情况知道得比较清楚。

    这时李全学老人也放下烟袋,开口说道:“还有啊,大山。你想帮助他人是好事情,我不阻止你。但是你可要注意,不要养肥了白眼狼啊!”李全学这话是指李大山帮东风村的老百姓修了鱼塘,后来李大山被逼,农场转卖,反而得不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这件事。

    黄教授接着说道:“老哥这话说得对。农村人看重眼前利益,虽然这种缺陷多是因为经济困难造成的,但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对于帮助他们的人,在接收物资和钱财的时候,还能心存感谢。但是这种方式没有改变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没有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一旦没有人去送物送钱,他们还会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上去。古语云:救急不救贫。对那些贫困的农民,一年给他送上几百元,不能改变其贫困的处境。就是改送母鸡或母猪,好让他们靠养殖赚钱。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自身观念的影响,结果没几天,这生仔的“小银行”都被他们宰了吃了。不能不说,这是我们现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