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33章 愤而退场(求收藏推荐)

    赵秉钧会去请示谁呢,也可能是袁世凯,也可能是准备把袁世凯推成皇帝的那批人。无论怎样说,出现这种怪事总是有根源的。

    要说袁世凯没有心思当皇帝,可能没有几个人相信。历史上,实力比袁世凯差的人都能成功上位,而袁也确实上位当过“皇帝”,何况现在袁手上握有差不多二十万大军呢。

    只是,袁世凯是否知道,他要成为皇帝的路是多么的难走,他将遇到多么强大的反弹与阻击!

    如果袁世凯不顾民意,一意孤行,陈华甚至不惜采取极端手段对袁氏进行人道毁灭。

    陈华对政治不太熟悉,也不喜欢玩政治。对于所谓国体问题,英国可以搞君主立宪,日本也可以搞君主立宪,惟独华夏不能搞。理由非常简单,华夏人对皇帝骨子里有一种奴性,华夏要走向新生,走向现代化,必须消除这种奴性心理。

    蔡锷是云南代表团的团长,云南代表团与四川代表团的座位相邻,在四川代表团表示出愤慨之后,蔡锷本想声援四川代表团的,但此前蔡锷并未想到会议上会讨论“君主立宪”这个问题,打了蔡锷一个措手不及,所以,蔡锷虽然心中不快,但也只得继续忍下去。因为,这种表态的事,一个代表团必须先统一思想,否则会议就会越开越乱。

    至于四川代表团里,也有立宪派的代表,譬如蒲殿俊和罗纶,但是,在上北京之前陈华专门给他们陈说了利害。再加上立宪派的初衷是敦促清廷立宪,现在清廷没了,自然失去了“君主立宪”之土壤,两人也接受了陈华的劝说。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与陈华“共事”差不多一年了,他们对陈华的治世“理念”也比较赞同,对四川“反正”之后的快速发展也看在眼里。

    说到底,旧时代的人物除了他们的局限性外,要说报国之心报国之志并不会比新时代的人差。

    郑树林的“路见不平一声吼”确实起到了一点作用,会场上关于君主立宪的声音似乎低了一些。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立宪派代表张謇在赵秉钧走后却率先向四川代表团开炮:“既然是事关国体的代表大会,你们四川代表团为何如此霸道,不许别的代表团讨论?”

    紧接着,汤化龙也质问四川代表团,“国体乃一国之大事,事关国民福祉,怎么能轻率决定或否定某种国体?”

    “是啊,难道你们四川人还不准我们说话了?”会场上有人跟着起哄。

    客观地说,清廷刚刚退位,人们心中还残存着皇帝时期的习惯思维,没有皇帝总觉得天塌下来了一样,另外,列强中对华夏伤害最深,亦即在华夏人心目中最强大的国家恰恰是君主立宪的国家,再加上立宪党人在国民心目中的影响甚巨,所以这时“君主立宪”思想的影响还相当有市场。

    朱庆澜一看不对,立即站起来反驳道:“各位,四川代表团表达自己的主张,难道错了吗?”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过去,会场依然热闹。一个小时后,赵秉钧姗姗来迟,“赵省长,实在不好意思。刚才,会议主席团进行了讨论,认为各省代表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代表的权利,所以,我们不能制止他们的议论。”

    “难道要妥协?”赵尔丰此时将目光盯在郑树林身上,此时,需要郑树林拿主意。

    “我们退场。”郑树林说了一句,带头向会场会走去。赵尔丰、张澜、蒲殿俊、罗纶等依次出场。

    至于郑树林是否喧宾夺主,谁也没有注意。四川人口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四川代表的退场意味着这次会议如何开都不会是一个圆满的会议了。

    对这一幕,后来研究历史的人也觉得是一团迷雾。因为,由于四川代表团的强硬立场,让一些在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之间摇摆的人迅速作出了选择,从而壮大了共和派的力量,会议最终的走向与四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