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部:幽浮游灵

    我叫朱恒淮,祖籍甘肃,爷爷一辈的人在满清末年躲避灾荒逃到现在淮南一个小村落里。一九五九年,我出生了,家里人都目不识丁,村里一个前清秀才给我取了这个奇怪的名字,因此从小我就被同龄的孩子嘲笑。我一直纳闷,是不是老秀才和我家有仇隙,报复到我头上来?日后遇到了某个人,我才得以了解蕴涵在这个名字里面的真正含义。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在我出生的第二年,就遇到了天灾**的三年大饥荒,连号称“苏湖熟,天下足”的鱼米之乡也有饿殍,更不用提十年九旱涝的淮河流域了。家里人相继因饥饿、浮肿病过世,孤零零地丢下我一个人,平常靠着乡亲邻居的救济,吃百家饭才勉强活下来。到了一九七三年,命运之神在抛弃了十几年后终于再次招手。村支书见我实在可怜,当时村里又没有适当年龄的男子,而且我家三代贫农,就在参军指标上推荐了我。于是一个十五岁的瘦弱少年,穿上宽大不合身的绿色军装,剃了光头,在村里人的欢送下登上了去异乡的火车。

    我加入的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一军第一师战斗工兵营,该部驻守在风景如画的美丽城市杭州留下镇。当是正是天怨人怒的文革期间,军队作为一个特殊的系统,受到的冲击毕竟比较少。尽管该部的创始者----大名大名鼎鼎的贺龙元帅惨遭四人帮迫害,含冤屈死。我这个做小兵的是相当滋润,就是简单的土豆和大白菜,那种吃饱饭的滋味几乎叫我热泪盈眶,终身难忘。

    战斗工兵是一个技术兵种,我的文化水平很低,只念过小学二年级。白天我进行艰苦的体力训练,晚上就大量补习文化科学知识,通常累的回到寝室直接栽倒在床上睡着了。经过两年多的培训,我从一个瘦弱的少年长成粗壮有力的大兵,出色地完成了浙西战略防空工程的建设。七九年的时候,还和小越南狠狠地干上一架,毙敌五个,伤敌若干,脸上的伤疤值得我一辈子去夸耀!

    八十年代初邓公拨乱反正之后,把经济建设列为我国头等大事,庞大的军队数量开始裁减,我也是其中之一,对我来说未免遗憾。我没有任何亲人,几乎已经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了。我挥泪告别战友,踏上回乡的火车。常年的参军生涯使得我脱离社会很久,根本不会种田。家乡又是出了名的贫瘠之地,同样是分田到户,因为缺乏了集体的力量,产量反而越发下降,大家更加穷地叮当响。我花光了微薄的复员经费,手头的土木技术又毫无用处,正在穷极无聊之时,转机来了!

    我有位老乡,这个老兄姓王,排行老二,称呼王二,但是大家更多叫他王六二,谐音有狡诈的意思,加一下又是八!说笑了,这人轻浮脑子活,分田之后没有多少收成,索性丢下田地,到处往外跑,有一天回来之后突然来招募懂土木技术的工人,做过泥水匠的亦是可以,原来是一只考古队在当地发掘古墓,急需大量熟练工人。不仅包吃包住,而且每天有五角钱的收入!这是天大的好事啊!我一听,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参加了。

    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经过十年浩劫的摧残,虽然考古方面的专家学者这帮老家伙都从牛棚里出来了,但是从事简单技术挖掘的基层考古人员却大量匮乏,培养起来又来不及,不得已只能雇佣当地有土木工程经验的农民们。不过我们毕竟不是专业技工,不时有从事几十年考古发掘经验的专家来指点。他们之中有外国一流大学出来的学者,也有解放前横行一时的盗墓贼,后来被政府征用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中国农民说是愚昧,但只表现在思想上,聪明才智丝毫不亚于知识分子,只是经过少许指点,我们就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拿人家的钱,又白吃白喝,干的自然异常卖力。

    出于军人的警觉,我发现最近几天考古作业现场忽然出现了一批鬼鬼祟祟的人,时常偷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