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八节 轻工业

6个人被人们称为纱厂初期的“通盛六董事”。当天他们又现场勘察选定了旅顺城北15里的花园口间作为厂址所在地并且确定厂名叫“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的旗号一打出来开头也是轰轰烈烈的。大家见领头办厂的是个名人既觉得新鲜也感到心里踏实所以投股的人相当踊跃。特别是花园口一带的农民听说土地可以入股便纷纷以土地折股省下了厂方不少购地款。张謇又仗着熟人朋友多亲自写信到处为工厂作宣传也招来不少股东。

    这样算下来建厂所需要的资金该够了;可是购买机器所需要的资金就完全没有着落了。听说张之洞为了在湖北办纱厂已经向国外购了一套机器但是却无人承办机器已经放在上海几个星期了。张謇就找上张之洞张之洞也很买张謇的面子当场便决定如果旅顺的大生纱厂厂房先完工就把这套机器先让给大生纱厂用。

    经过几番周折大生纱厂的厂房总算建成了纺织机器也运到了厂里。1892年1o月11日大生纱厂正式开工纺出了第一缕棉纱。面对震耳欲聋的机器声身为总经理的张謇激动得热泪盈眶。为这纱厂张謇不知吃了多少辛苦受了多少磨难!

    他一个堂堂的“清流领袖”不得不东奔西走集资筹款看人家的冷脸听人家的嘲讽。直到前几天厂里试机还有不三不四的人在说:“纱厂烟囱高何时才冒烟?机器虽然响何时纺出纱?”如今烟囱冒烟了机器出纱了张謇能不高兴得流下喜泪吗!

    董事们也都兴高采烈地互相道贺。张謇便趁着这个机会把大家召集起来商量订立厂规厂约的事。他说:“头一脚虽然踢出去了但正式生产没有个规矩是不行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么大个厂没有厂约怎么负责理事?这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可是这些人对于办厂并无经验也不知道厂约该怎么订。幸亏张謇早有准备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从总董事、分职董事、车间执事的职责到各车间、各账房、各栈所的管理以及考核标准奖罚等级一条条说得头头是道。

    董事们听得心悦诚服一致决定就按张謇的办法去做起来。为了提倡新的风气打破陈规陋习张謇还规定:“工厂中凡执事人概称‘先生’不得沿袭‘老爷’旧称。”

    在19世纪末的中国张謇就能制定出这样一套比较完整新颖的管理制度应该说是很有见识的。这些措施的实行对于改善企业的管理形成企业新风气以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都产生了较好的作用。

    刚好在近几个月里棉纱的行情看好售价连涨了几次。纱厂的资金不断扩展不但保证了工厂的正常生产而且还略有结余了。这一年由于纱价大涨大生纱厂获利达到2o多万两白银。

    张謇脸上的愁容终于烟消云散。

    这一天张謇带着纱厂出产的棉纱到盛京去看望当时已经是盛天将军的曾蕴。棉纱用红绸布扎着一共是两束。张謇笑着说:“这是我们大生纱厂自己生产的棉纱送给将军做个纪念。”

    曾蕴接过棉纱连声称赞道:“好好我收下!过去人们称这种棉纱叫洋纱织出布来叫洋布现在我们自己也能生产了。这可全靠你的苦争苦斗啊我要给你记上一大功!”

    张謇说:“苦是苦一点但这是我‘自讨苦吃’怨不得别人。再说为了国计民生虽说吃一点苦我心里也痛快啊!”

    有一句话张謇没有说那就是为筹措购买棉花的资金他的妻子连饰都卖掉了;而办厂这么长时间他从来没有在厂里支用过一文小钱!

    张謇从来就不满足于现有的事业一直在不断扩展事业的规模。1893年他利用大生纱厂的盈利和新人股的资金投资63万两白银增添纱锭3.4万枚所用的机器设备等也逐步加以更新。就这样到1893年大生实业集团已经拥有15o万两白银、5.7万枚纱锭。

    张謇还以棉纺织业为中心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展。1893年张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