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四章 一卷书来照日月(下)

恩泽的原因

    这些人事,都有记录档案,严敏是从江府主持人,自然知道,李睿这人,直到现在,对君忠,对母孝,对师恭,对同僚友,对属下威而仁,对友义,竟然是知行合一,找不出半点毛病来,真要,也就是遣仆经商,稍有爱财之嫌。

    当下,人人见礼,四人就各自坐下,这时,早有童子煮茶完毕,端上茶来,严敏端起细细品评,只觉入口虽有清香,但是火候礼节,到底不及鲁府----说的也是,要真贵族,处处细节都见奢侈学问,非三代以上不可。

    当下诸人,迎着池塘清风,就着水气,一时间大爽,淡淡地茶香飘荡在空间中,再论得诗文,连严敏都一时间有些恍惚,竟似尘念消沉,不过,他立刻醒了过来,就听见邹利兴说着:“当日,李兄中进士,我还有些不服气,现在读了这本仁礼之论,却再也难兴嫉妒之情了,真是闻君一言,胜读十年书啊!”

    “是啊,读来感慨不己,大人叫我授其子,我私下却经常冷汗而出,惟恐误人子弟,那就真正是罪过了。”白留一身儒衣,说着,他这几年,生活改善了,但是格局反而没有当年苦读时大了,这也是一得一失。

    邹利兴又说着:“听严先生说,那就不必再去买下印书坊了?”

    “印书坊还是有买的,不过既然侯爷愿印一万,我就印上一千好了。”方信淡淡的笑的说着,其实这本仁礼之论,还不能说是开大道,只是穷尽了“仁”“礼”二字,并且进行辨证。指明这两者,一阴一阳,不可分离,若是分离,就非儒家圣贤正统之说。

    而且,方信着重提出,人就要先立人道根基,对天地鬼神,先不论。这不是狭窄,反而是方信纯粹道统,扎实根基之说,毕竟天地人,任何一个都有莫测之道,一下子想全部包容。只是博而不精,反而误了大道,折了根基,所以仁礼之说中,不论天地人,只道一个“善之所向。人生无悔”。

    “天地之气,集散无常、流转百域,然持人道居其间,俯仰之间,天地苍茫。人事转眼已为陈迹。不能不以之兴其敬畏,然死生虽可言大,功业虽有沉浮,持道而行,终其九死其犹未悔,尚不足让君子畏也!”----这句话实是得了“无悔”。就得了人道之最高之意。

    意思就是。世界之大,万物之多。社会之宏大,一人就如渺小的尘土,那我们推行善道正道,肯定会遇到困难,又怎么样来对待这个问题呢?

    回答,也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无论功业有没有成,都是九死而不悔,这就是人道积极上进的最大原动力,也是所谓地浩然正气地本质,至大至刚,充满宇宙,等于开出了儒家真正修炼上的入手道路。

    就是因为点出这条,才可以称得上是推演到儒家本意上的颠峰,论纯粹,已是儒家之至道了,但是还没有继往开来,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个,就只是继了儒家真道统。

    所以,书成之日,一下子只获得了一千份功德,顿时就使玉如意达到了一千五百份功德的数目,打开第八颗星辰,已经有余,而且,随着影响扩大,还可以不断增加功德,折算下来,竟然高达主位面一天十份功德,超过了目前所有功德数!

    而且,方信查看过了,书一成,自己家地阴德数,数目庞大到连方信自己也咋舌地地步,如果没有什么大折损的话,这世界的李家,至少七代之内,不用担心气数上的问题了。

    不过,要想开道,还必须先补全儒家道统,下一篇,方信已经想好了,就是“入者,出者四夷,然者,教者仁也,化者礼也,教而不化,失礼而罪,化而不教,失礼而虐”!

    这就是对待外族和百姓,特别是对待外族地态度,在地球上,原本儒家,是教而不化,特别是唐朝李世民的政策,导致了技术和学问向异族传播,又没有纳入统一地秩序中,结果反而是武装了异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