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七十章 学院(上)

要地,是贴近自己的人才,是认可自己学说的人才,是可以干事地人才,养士也不是这样养他可以提高着工资,却不会免费赐予。

    拿了工资干活的人,才会更积极的理解李氏六书的要意。

    见得鲁铭惊讶的表情,有人就解释的说着:“安昌大乱,国家典藏,于战火中损坏甚多,是以大募贫寒士重新修馔抄录,并且付之印刷,这是千秋万载的大计,也使他们得以进学,养家,人都称善!”

    再走过一段,就见得一个穿着九品服的小吏在一处讲读,一行人上前,才听了几句,鲁铭就满是惊讶的神色,因为传授地,并非是四书五经,而是切实的下吏管理之术。

    方信见此,一笑,说着:“安昌省战久,十数年不开科举了,而且学院早废,学子就算有些家学,也难以登堂入室,上等黄榜,就算日日苦读,也非数年可成,但是本省废后立新,也需要大量人才,考虑到这些士子家境,因此本官就令下吏直接传授为吏之学,先从不入流开始,分成数级,考核成功者就可上任。”

    此时,正经过一个水潭,颇见清幽,从世家出来的鲁铭,却是心中一凛。

    不经科举,全入幕府,私授下吏,这个总督大人,里面的含义就很难说了,古人也不会不明白这点。

    非常之人,多行非常之事,鲁铭眉宇微动,立刻恢复常态。

    方信略有含义的望了他一眼,却也不说什么。

    这学院,就是以李氏六书为纲,李氏六书以仁礼为体,以利为用,道理是非常新,但是写时就偏向浅白,所以学起来不难,是个学子,花上半年功夫就成了。

    关键是“仁者,礼之本,礼者,仁之序”,以及“利者,仁之大也”,怎么样在现实生活中体现。

    学子先必学熟,然后对着现实中吏治用这个概念来考核文章,然后才批准,一一授吏,管理着下民,这样一来,不消多少时日,全省八郡重建起来,上下都是他的人。

    至于科举?方信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有本事科举的人,请你自费跨过战乱区,上京赶考吧,至于考取了回来当官?抱歉,本省重建之中,不以常礼授官。

    “三年之后,骨干都有,不但形成了李氏军事集团,也会形成李氏政治集团,从上到下,从文到武,这万许骨干的能量可不低了,以后自然由他们本能的维护李氏集团地利益和学说了。”方信默默的如此想。

    再到了后园,湖泊清榭,波光满目,这里的学子就富贵多了,他们各拿着书,引经据典,于亭台之上,轻声讨论着,交换着思想,不时争论着,方信见了,微笑不语。

    一门学说,不是一个人完成的,最好是创立者提出骨干要旨,而大批士子参与,丰富润色,使之丰满,形成体系,减少漏洞。

    有着一年年改善,如是立新朝时,这门李氏六书,就不是现在简单的几册了,必是包容万有,首尾完备的学说,如此才可定以国本,加以推行,定以官方课本。

    朱元璋都能定八股,自己又何不能定此六书为国本呢?方信如此想着,心中就浮现出喜悦来。

    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点并没有错,但是能一开始定为国本的话,如真的再能在实践中行之,那就差不多了。

    几百年后,就算他建立地朝廷灭亡,这数十万士民实践和推行地学说,也万无就此消亡的道理,当然,按照方信地观点,现在的朝廷,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地球明朝时的水平,如果能在某些方面突破,未必就不能突破工业革命这关。

    一切都必须是自然而然,必须等着政治、经济、体制、科技的自然突破,可以未雨绸缪,却不能凭空降临。

    想到这里,方信含笑的说着:“贤侄,你已经中了举人,可愿为我学院,临时担任教喻这职,也可精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