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卷 交锋 第三十五章 政事(一)



    秦思远道:“这一点倒是不难做到。”

    苏良道:“第三是组织商家到外地去收购粮草,这项行动的收效不会太大,但我们也不能不做。”

    秦思远说道:“那就让郑扶带头到外地去收购吧。”

    苏良说道:“以上这些都只是临时措施,并不能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关键还是要扩大蜀州粮食的产量,我们才不会受粮草的制约。”

    秦思远颇感兴趣地问道:“先生还有什么办法?”

    苏良说道:“不知大人注意到了没有,蜀州的粮食主产区在锦都平原,这个地区的粮食产量占了蜀州的一半以上,因为锦都平原上有三条河流----鳘江、小金川河,金川河,平原上的土地非常肥沃,水源充足,粮食产量自然也高。但正因为有三条河,水患也非常严重。原因在于鳘江和小金川河上游水流湍急,进入汶城以后,地势突然低平,水势减缓,所挟带的大量沙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时常泛滥成灾。平原上的土地潜力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尤其是下游地区,只有三成的土地得到了利用,如果我们能够在小金川河和鳘江的交汇处即十方镇修建一个水利工程,不仅使上游的许多地方得到灌溉,下游的水患也会得到抑制,锦都平原的粮食产量将会翻上一翻,我们从此以后就不会有粮草之忧了。”

    秦思远耸然动容:“真有这么大的效益?这是先生自己的估算,还是别人的建议?”

    苏良微笑道:“果然什么都瞒不过大人。在十方镇有一位老先生,名叫水文盛,对水利特别有研究,多年来一直在探索锦都平原的水利工程。前几天我经过十方镇,听说了这么一个老人,就去拜访了他,言谈之下他提出了这个方案。”

    秦思远问道:“这位老先生是怎么设想的?”

    苏良道:“根据老先生的工程方案,采取“引水灌田,分洪减灾”的办法,先在汶城西边的鳘江和小金川河交汇处凿开与牛头山相连的离堆,在离堆上游修筑分水堤和湃水坝,把鳘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支,并筑有水门调节两江水量,从此把鳘江的水流分散,既可免除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修成了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多种效益的综合水利工程。这个水利工程,可以保证大约三百万亩良田的灌溉,使锦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老人称这个工程为‘十方堰’。”

    秦思远兴奋地道:“好,抽个时间我去见一见他,如果情况确实如他说的那样,我们就在那里修建‘十方堰’。不过这个工程量不小吧?我们有没有这么大的财力?”

    苏良道:“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了,根据水盛茂测算,修建这个工程大概需要两千万金币。”

    秦思远皱眉道:“这么大一笔资金呀,恐怕我们现在没有这个实力。”

    苏良道:“不错,我们确实没有这个实力。虽然巴东地区一年来发展得不错,但整个蜀州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而且随着新政的全面推行,未来一年内我们的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不会太大,因此财力是相当紧张的。”

    秦思远见苏良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问道:“想必先生已有应对之策吧?”

    苏良点点头道:“属下想到了一个办法,还请大人决断。”

    秦思远道:“先生快说来听听。”

    苏良道:“第一,我们可以向蜀州的商人借贷。蜀州的商家富户不少,尤其是在锦城,与郑扶的实力相差不远的商人就有好几个,我们如果采取在巴中郡的做法,由政务府出面借贷,相信筹措一千万金币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以工代银的方式征集民工修建‘十方堰’。如果征集五十万民工,我们就可以节约五百万金币。第三,卖武器赚钱。大人不是说湖州的太平教准备起事么,我们可以卖给他们一些武器,筹集两三百万金币应该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