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章 懿文太子(4)

的朱洪武也在文官集团的重重压力下被迫屈服。

    杨荣把情报送给我的时候什么都没说脸上洋溢着一种胜利的满足。他把情报放下默不作声地走了出去。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胜利年轻人还不懂得掩饰锋芒此时在他心中一定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功感一个八品的王府小吏居然在定国本这样的大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任何人都会飘飘然。

    拿着东阁奏对的情报朱植无言以对朝堂之上的对奏一定不像情报中描述的那么简单。有消息说从宫里出来时户部尚书赵勉乌纱玉碎额头出血显然是数度磕头所致。文官集团在政治的高压下誓不低头死保皇孙让朱植看到了文官集团的强大力量。

    本来作为皇帝的朱元璋知道自己皇孙身上的弱点认为他不能治理这个帝国想为帝国寻找一个更好的继承人。但在中国千年的礼法制度面前朱元璋也被迫屈从于礼法的固执。也许朱元璋真正感到无能为力的是这个文官集团的力量虽然经过胡惟庸案以及空印案等的大肆杀伐朝中的文臣几乎全部换了一遍。但这些文官在关键问题上还是如此执拗地坚持己见。朱元璋并不希望朱棣继承社稷之后要面对整个反对他的文官集团。

    如果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朱植也承认燕王是最适合继承帝位的人果敢勇武有肚量有手段精力过人而且通文学搞《永乐大典》;晓地理搞郑和下西洋。也算是古往今来数得上的名君了。当然他身上也少不了老朱家残暴的缺点即位后杀他侄子的官一点不手软。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有作为的人却在封建礼法中不能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只能用极端手段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后做了皇帝的侄子又不相信自己的叔叔最终双方都仿佛被迫无奈地进入到一场内战当中。

    这种被迫是一个制度死结封建礼法为这个帝国挑选的当家者是随机形成的基本上是一种人类延续后代的自然法则而不是择优录取的精英制度是一个制度下的悲剧。

    正是因为朱家的帝国一直遵循这样的制度在然选择中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家”其中有军事空想家朱厚照江湖化学家朱翊钧木匠朱由校。这些人都非常无奈地走上了皇位也因为自身才能上的缺陷迫使他们的帝国因为这些缺陷逐渐走向没落。

    不过这个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帝国也有着很特殊的地方就是由它头四个领导者实际上是三个历史上比较能干的皇帝即位仅一年的仁宗不应该算他们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文官集团。

    今日白天是一次典型的皇帝与文官集团的交锋最后以后者的胜利而告终。在今后这个帝国的岁月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情生文官集团有胜有负。是胜是负倒不需要细究关键是这个文官集团实际上掌管着这个帝国。

    在某些时候正是那些迂腐但又虔诚无比的读书人的气节多次在关键时候拯救这个王朝这些人中有于谦有张居正有王守仁。虽然这些人无法越他们的时代但正是这个守旧刻板坚持信念的文官集团在那么多无能皇帝当权的情况下还让这个帝国国祚延续了277年一句话真不容易。

    朱植不禁拿文官集团和后世的君主立宪比较实际上明朝的文官集团除了产生方式不同之外它的运行几乎可以不受皇权的左右。而对于皇帝来说许多事都不能随便如自己所想行事比如嘉靖皇帝要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入享祖庙就经历了和文官集团长达十数年的大礼之争期间好几位内阁辅坚决不退让都以辞职作为抵抗。这种气节让人瞠目结舌。

    其实朱植也清楚这个文官集团最坚持最不要命的就是这些所谓的封建礼教比如争大礼议国本的时候。而对于国家富强国计民生等业务这个看似很强大的文官集团又懦弱到可恨的程度。他们可以撺掇皇帝把坚持变法的张居正一撸到底也可以任由魏忠贤这样的阉人篡取到最大的权力。

    显然想改变这种权力结构不从这代读书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