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始料未及 大事
后。一般是要回到内廷,重新任用,或是在京师养老。
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想得清楚。刘福来再怎么没有根底,也是在司礼监担任过秉笔太监的人,和司礼监、御马监、东厂各个衙门都有相熟地人,如果到时候花上银子,有人再在崇祯面前关说两句。难免会有起复。他这般看似好心地安排,实际上把刘福来彻底的踢出了大明的政治舞台。
宦官不比士人。官员致仕之后在地方上就是有名望地士绅,地方官不能动他反要主动地交好。又有提携后进。与其他致仕退休官员交通往来。也是威风八面,活得不比在任上差多少。
可这宦官往往是从小入宫,除却内廷,在外面根本没有什么可以依仗交结地人物。而且天下人对宦官没有什么好印象。若是宦官失势无权,原本还笑脸逢迎的人立刻就是冷眼相对,很多在地方上威风八面的太监回到京师后。都是经受不了这个落差,郁郁而终,这还是在内廷之中。
若是在地方上,一名失势地宦官更是凄惨,即便是积攒了万贯家财,可那种悲惊凄苦地心态和孤独的处境。也是杀人不见血的钢刀。
从宣德年间内廷地争斗也是从未休止。但正德皇帝之时。八虎相争,彼此攻杀,内廷的势力消耗极大。在嘉靖年间几乎是完全没有作为,被内阁六部完全地压制。
所以宦官们彼此也有些不成文地规矩。比如说政争再怎么激烈,最后的结果很少死人。当然这是内廷太监地默契,这等变相流放的手法已经算是狠毒地手段了,宦官本就是依附内宫皇权地存在,流落民间。其实是等于死掉,
但这些事情,也就是宦官们才熟悉,崇祯皇帝又怎能知晓,还以为王承恩一片宅心仁厚。替同僚着想。
司礼监秉笔大太监。被世人称作内相。即便是内阁辅六部尚书这等文官第一等的人物见面都要恭敬相待,南京镇守太监却和其他地镇守中官不同。其他处地镇守中官不过是监军地职衔。
可南京镇守太监却是和南京守备。南京兵部尚书三人统领南直隶的大人物,大明地巡抚是地方上地常设长官。这总督却是临时地统属。而这南京镇守太监却有些南直隶总督地职权。也是地方上第一等的大员。
但大明帝国这两名最位高权重的两名角色,却因为下面为了争夺铁矿小利的矛盾。背后使出阴狠手段算计,更加可笑的是。从头到尾,南京镇守太监都完全不知情,却被牵扯其中,真是莫名之灾。
外人都以为李孟能到今天的地步,一个寻常的破落军户子弟,做的又是贩运私盐地卑贱买卖,不到一年的功夫已经是不声不响的成了一省总兵。总镇一方地大将。这等人生际遇若没有大人物护持。怎么会有这般的成就。
王承恩自然也是如此想心想这夺取铁矿地举动肯定有南京镇守太监刘福来地影子。只要是把这靠山除去。然后想法子再收拾李孟就是。
可没人知道。李孟还是胶州守备的时候,就很少依靠这位“伯父”了,而且刘福来还在几次关键的事情上。让李孟出手帮忙。比如那几次巨额金银的往来,要说有什么往来也就是彼此的寒喧问候的信笺。仅此而已。
先下李孟已经是山东总兵。这总兵可不是靠着有人相助。而是胶州营几万男儿用刀枪铁血打下来的。又有种种严密地法子控制地方。齐鲁之地已经实实在在地就是他李二郎地地盘了,又和外人有什么关系。
灵山商行去和矿监丁旭商谈铁矿的买卖经销的之事。连大掌柜侯山都未出马,说明这对胶州营委实不是什么太大的要紧事务。可矿监丁旭反应激烈。这样地反映传到了司礼监秉笔大太监王承恩手中。却变成了这般的局面,恐怕是谁也没有想到。
但崇祯皇帝既然已经是开口。第二天王承恩就把这折子呈了上去。皇帝核准之后,司礼监马上是朝着
-->>(第6/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