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节 朝鲜倭患

军节度使李舜臣率领下不断袭击日军海上补给线,等到羽柴秀吉率领的第三波十万大军登陆之后,从战略上讲朝鲜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日本人锋利的倭刀了。

    4月13日,朝鲜国平安道,义州秘密行营。

    文武百官中跟随朝鲜国王李昖到达中朝边境的不及十之一二,其他的若非丧生于战火便是乘乱隐匿。至此关头,人心冷暖忠佞不辩自明,国王也只能喟叹一声罢了。

    由于南方军港已经尽数落入敌手,得不到陆军袍泽支持的李舜臣水师也只能退至义州护驾。好不容易定下心来的宣祖李昖立刻降旨任命李舜臣为水陆兵马大元帅,总领一切对日作战军务;又令大将权憟为南方义兵经略,统率京畿、江原、忠清、全罗四道义兵敌后作战。

    如今在宣祖眼中,李舜臣就是唯一可依仗的力量了,他再也顾不得什么君主之尊,大小事务都要问过李舜臣才放心。“依爱卿之见,现今之计该如何是好啊?”

    “大王,”李舜臣回答:“倭贼兵力雄厚势不可挡,我军主力尽丧难以为敌。虽然短时间内我们通过袭击敌人海上补给线的方式争取到了一定的战略优势,可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况且随着敌人在陆上节节胜利步步进逼,水师的作战空间已经越来越小。而义兵在正面战场上的作用也并不理想。现今之计,惟有以水师和义兵的联合作战延缓敌军前进速度,同时速速向大明求援。恕臣言语冒失,若大明不发救兵,则朝鲜必亡。”

    李昖长叹一口气,疲倦地靠在座椅上。“不是本王不肯向天朝求援,近来听闻大明国内动荡不定,先是蒙古鞑子破关入侵,接着击溃鞑子军队的节度使居功骄矜,以武力控制北京,挟持神宗皇帝与南方省份发动内战。在这种情况下,本王实在怀疑他们还会不会在乎我们朝鲜的生死;或者换句话说,即便大明有这个想法,他们是否又有东顾的闲暇和力量呢?”

    李舜臣点点头道:“大王说的甚有道理,可是我们必须尝试这条唯一生路!如果大明人还有一个帝国高瞻远瞩的品质的话,他们必定会明白:倭贼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救朝鲜,非止为属国,实为保中国之稳固!如果他们拒绝援救,那么这不但是朝鲜之大不幸,也是中国之大不幸,天下之大不幸!”

    李昖如同捞到救命稻草一般急切地问道:“那么爱卿可愿亲为使者前往北京?如能说服天朝出兵援救,则我国之危将尽化解于将军之手矣。”

    李舜臣片刻的犹豫之后欣然回答道:“舜臣甘愿以此七尺之躯挽狂澜于即倒,莫说前往大明求援,就是赴敌营蹈死又有何惧?只是现今大王身处险地,却教舜臣放心不下。舜臣此去日久,倘倭贼进逼实在危急,大王可渡过鸭绿江入明境暂且避难,舜臣亦必于北京全力斡旋。若天意**我国,大明竟不肯出兵援救,舜臣也当即刻返回,誓与家国三千里河山共存亡!”

    李昖长声喟叹道:“我朝鲜国有爱卿这样的忠臣良将,上天何忍亡之?可惜本王今日方识得将军忠勇,识人用人不当以致破国之辱,实在后悔莫及啊。”

    李舜臣道:“大王切莫过份自责,那些误国害民的奸佞弄臣才是今日的罪魁。只是臣此去请大明出兵,如果他们提出苛刻条件,依臣愚见当以全国保民为上,尽可咬牙答应。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李昖虽然昏庸无能,却也不至听不出这话中之意。他当即解下腰间金牌,唤近侍递与李舜臣。“爱卿此次替本王出使北京,一言一行均代表本王之意。大明国提出的条件爱卿尽可自行斟酌裁定,事关朝鲜国安危存亡之大利益,任何人不得质疑毁谤!”

    李舜臣单膝跪地,双手高举过头接过金牌。“臣领旨谢恩。”

    5月20日,帝国京师,萧弈天临时官邸。

    萧弈天翻看着手中的文件,心思却全然没有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