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九章 汇文学社

,今天总算是如愿。有古叔的帮助,我这次会考的把握也将增添三分。”

    “少东家这么讲可折杀我了,您天资聪颖、学富五车,拿个把状元如探囊取物,这是您天生的福气,跟我这个半老的粗人可没关系。我们这些商行里的老伙计可是已经把一切准备好,只等少东家你金榜题名的那一刻为你大肆庆贺。”

    “呵呵,你这么一说,我倒觉得身上压力太重,有些不胜惶恐。现在离会考还有三四个月,你把我安排在哪里呢?”

    “我去年接到东家的书信后就开始给你张罗这件事,店铺都开在闹市,实在太吵、太杂、太世俗,人来人往不清静,不适合你温习功课备考,所以我特意替你在汇文学社里报了名,只等你来随时可以住进去。那里面汇集京城不少士子和象你一样进京赶考的举子,学习氛围那是没得说。”古述得意地说道。

    本朝以来文风渐盛,尤其科举入仕一途是为正途之最,由此各地兴学办教之风极为兴盛,每逢大比之年各地举子会集京城,许多举子跟京城的文坛士子或是因世交、或是因同门、或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学社,相互交流学习、精研道德文章,这不仅在京城蔚然成风,各省、道、府县也纷纷仿效。陶勋在家里时也听说过汇文学社的名声,是京里数一数二的学社,当今内阁大学士中、朝廷各部、院以及地方的大臣中有不少出自此学社。

    他听到古述竟然替自己办到了进汇文学社的身份,心里如何不高兴,拱手施礼道:“有劳古叔,若亭渊有三甲之命,古叔当记大功。”

    陶勋在景福分行里住了几天,古述便催着他到学社里报到。

    汇文学社的社址是故大学士杨琪捐出来的一处别院,位于京城近郊西北襄山之下,占地原本只有不到八亩,后来不断有从学社出身的朝廷大员捐建,经数代扩建修葺后占地已达七十亩,里面不但建有孔圣祠、文昌宫、讲学堂、藏书阁等大型建筑,还有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回廊曲径、花园山石等深具江南特色的园林建筑,环境清幽,对赶考的学子们来讲的确是一处温习备考的佳处。

    陶勋报到之后被安排在人字六号院里,这是典型的北方小四合院,共有四间房,另外三间都已经住进人。他搬进去后,另三间的举子便上主动上门拜访。

    住东间的姓王名亮字之光、住西间的姓肖名翔字于飞、住南间姓邓名恽字守先,分别来自长安、武昌和潭州,他们三人见陶勋身边没有带书僮均觉诧异,毕竟大多数读书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之辈,除了会读书之外一应生活事宜都需靠别人侍候,象陶勋这样生活独立的人实在不多。尽管如此,四人还是很快成了好朋友,四人中王亮为人洒脱、肖翔思路十分活跃、邓恽则最善交际,比较起来陶勋的特点反倒不甚明显了。

    学社每隔三天就要在讲学堂里举行公开的辩经会,一般由社里的执事主持,先是由主持人将上一次的命题制文作一番讲解,由参会的学子进行辩答,然后有的学子将自己所作的文章提交讨论,有时集中、有时分组,之后便集中起来互相提问和解答,最后由主持人宣布新的命题,有时候主持人也会将各地最新的制文拿出来学习和讨论。

    辩经会的口号就是言者无罪,所以众学子没有包袱,便放开思想自由挥,每轮文会场面均是十分活跃,有时不知不觉间辩论的话题会离开经义转到时事政局上时,即便是针对当朝官员、时弊主持人也并不制止,只有当众人谈论的话题牵涉到皇帝及其施政时才会加以制止。

    陶勋和舍友们都十分喜欢这种自由的学习风气,参与辩经会不仅增加了他学习和思考的角度,而且启了他更多、更新的见解,同时开拓了知识面、学习了新的理论,可谓受益良多。

    他在学社时呆了一个月,参加了不下十场辩经会,从刚开始的拘谨已经变成了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