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十四章 君臣论史(上)

下旨焚书坑儒的。”

    “呵呵,那您问吧。”陶勋忍不住也笑了,有种时空穿插的错觉,依稀看到那个在兖州见到的十六岁的少年。

    “我在潜邸在皇宫已经将史书读过几遍,我看出来问题,从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起至今儒学都是帝王治天下之本,可是你看看,夏有天下四百年,商有天下六百年,周有天下八百年,自秦以下历代享国最长者不到三百年,不尊儒术的三代比尊儒术的朝代久得多。再看瑞圣二年以来灾变频繁,天下因为你的施政得当一直保持稳定,而儒生反而群起攻击你。我算是看出来了,以后真的要靠儒生们治天下,本朝国祚只怕不会太久。我要问的就是,你有什么法子让我的江山真正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哪怕是传上九百年成为史上第一久的朝代也行。”

    “这个问题太大,臣恐怕回答不了。”

    “刚说了不准说不知道的,不然我真翻脸啊。”瑞圣帝先恶狠狠地威胁,接着放软语气道:“岳城,你我相交几十年,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古往今来君臣相得能够善始善终且得美名传颂的鲜见,你我之间前面能办到,想要得美名千古传颂照眼下你的名声看只怕很悬,所以你一定要真心诚意地辅佐我做出一番大事业,让满天下人都闭嘴,更让我的后来人都记得你的好处感激你。”

    陶勋被他说得有点动心,沉默良久忽然唤了一声:“祥之兄。”

    瑞圣帝一下子眉开眼笑:“哈哈,太好了,岳城终于拿我当兄弟而不是当外人。这殿中只有你我,说的话出于你口入于我耳再无第三人知道,有过池屏共患难的经历之后我就知道,我要想真正做出一番前不见古人的大事业,就得靠你替我掌舵,所以你只管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顾忌。”

    “祥之兄看得起我,我可就真说了。”陶勋也不再矫情,道:“其实你提的问题我思考了很久,的确有一点点心得,今天讲出来同你共同探讨一二。”

    “你等等。”瑞圣帝从椅后摸出纸笔:“民间言‘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待我记下要点朝夕揣摩,而且字是我写的,就算以后遇不测时便赖不到你头上。”

    陶勋微微一笑,自顾自地道:“要想找到长治久安、国祚久长的方法就得找到朝代更替的真正原因,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不错,我的思路同你一样,不过我看来看去跳不出前人的窠臼,你一定有新鲜的观点,快快说给我听。”

    “我觉得朝代更替大致上因为三种原因造成。第一种,君弱臣强,如三代时的诸候和诸候国中的士大夫,汉魏时的士族高门大阀,他们势力强大到压倒君主的力量时就会改朝换代,例如三代更替、三家分晋、魏晋南北朝的更替。第二种,外敌入侵,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例如西周亡于犬戎、西晋亡于匈奴等等。第三种,农民造反,秦、汉之亡实肇于农民造反,本朝太祖……”

    “没事,天下人都知道,我那位曾曾祖父太祖皇帝他就是个放牛娃出身。”瑞圣帝见陶勋说话支吾便痛快地替他讲出来:“你接着说。”

    “第一种原因,自隋唐朝后高门大阀衰落,已经不再为害。第二种原因值得多分析几句。天朝的北方是大草原和大沙漠,自古以来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就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我观史书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每当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游牧民族就臣服于中原王朝,当中原王朝衰落的时候,游牧民族就强盛到能够灭亡中原王朝,你有没有看出点什么?”

    “哦,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也就是说问题不是出在游牧民族如何强大上,而是中原王朝自己身上,只要我们能够一直保持兴盛,他们就不可能攻进来。不过如何才能保持国力强盛不衰落,不正是我要你回答的问题么。”

    “呵呵,且不急,先继续分析游牧民族吧。”陶勋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