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中国是这样衰落的:满清龌龊的十大弊政

其累。凡地方获逃人,先解典史录供,然后解县。县官视逃人如长上,不敢稍加呵叱;惟严讯株连之人,夹者夹,桚者桚,监禁者监禁。逃人亦暂寄监,奉之惟恐不至。蠹吏狱卒,更导之扳害殷实有家者,于中攫取货财。逃人高坐狱中,而破家者不知其几矣。”

    三、颁行“投充法”

    1645年春,摄政王多尔衮颁布投充法。规定:第一、允许八旗官民招收贫民役使;第二、被投充的人是奴仆,主人可以买卖他们。投充法造成的结果是:满洲贵族才不管这些汉人是否是贫民呢,他们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就去任意逼迫汉人为奴。因此,任意逼迫汉人为奴的现象也随之日渐严重。凡在京城三百里内外,八旗庄头及奴仆人等,将各州县村庄汉人逼勒投充,特别是各色工匠务令投充,以致民心不安,唯思逃窜。此举在各地汉族人民中间引起了巨大的骚动,激化了满汉两大民族之间的矛盾。清初为害最烈的当属圈地、投充法、逃人法这三大弊政。

    四、颁行“剃令”

    清初布的强迫汉人依从满族习俗剃的命令。满洲习俗,男子均将顶四周边缘剃去寸余,中间保留长,分成三绺编成长辫一条垂于脑后,名为辫子,或称辫。四周剃去的头,除为父母守丧或国丧外,不准养长,应及时剃除,名为剃,或谓剃头。清入关前即令降清汉人及其他各族人民剃,以示归顺。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后,山海关城内军民皆剃归降。清兵进入北京后,颁令剃。因入关未久,根基尚未稳固,剃令执行并不严格,往往听任降者自便。千百年来,内地汉人都留头,无剃习惯,强迫剃是让他们遵从满洲习俗,被认为是一种民族压迫、民族侮辱、遭到激烈反抗。顺治二年元月,大顺军受挫,清军攻下南京、苏杭后,清廷认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令,全国各地,限定1o日之内,尽行剃蓄辫。凡是不剃的、迟疑的、上表章请求保存明朝制度的,一律“杀无赦”(《清世祖实录》卷71),实行“留头不留,留不留头”(韩菼《江阴城守纪》上)。这加剧了民族矛盾,激起了内地汉人激烈的反剃斗争。江阴人民誓“头可断,决不可剃”,在24万清军攻击下,苦战81天;嘉定人民也组织乡兵,据城不降,最后遭到残酷屠杀。各地人民的反剃斗争,成为当时抗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颁布“禁关令”

    清兵入关后,多尔衮就在1644年下令严令禁止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这就是“禁关令”。清初满洲人倾族入关后东北人口更加稀少,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与“禁关令”相关的词汇除了“禁关令”外,还有两个:“柳条边”和“闯关东”。为了严格执行“禁关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政府不惜代价于满洲境内分段修筑了一千多公里名为“柳条边”的篱笆墙----满洲长城,也称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至康熙中期完成。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为“新边”。边墙以东的满洲严禁越界垦殖,边墙以西则作为满清的同盟者蒙古贵族的驻牧地。直到历史已经进入到了19世纪,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农民破产,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于是,破产农民不顾禁令,冒着被惩罚的危险,源源不断地“闯”入东北,这就是“闯关东”的来历。到了清末,国际上列强步步进逼,尤其是沙俄对东北虎视眈眈。在此形势下,清廷不得已于186o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至191o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oo万人。民国建立后,“闯关东”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断,新中国成立前夕达到近4ooo万人。

    六、残酷地屠城政策

    在中国历史上。异族进攻汉族统治区时。往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