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二0章 仁,即为人

十几万条性命。刘阚当年在朐衍也杀死了很多手无寸铁的匈奴人。但他还可以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可现在,这十几万人。却都是实实在在的炎黄子孙啊!

    “真个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忍不住在心底哀叹一声,刘阚想了想,“何公,我准备采取你的注意,呈报朝廷,建议将三地百姓全数迁徙至五原郡。或许还会死人,但总好过全部屠戮。平阳也好,嬴邑也罢,包括那临淄,不过是少数人作乱而已。百姓无辜,既然已经拿下了恶,何必再过多大开杀戒?”

    叔孙通眼中闪现一抹异彩,“都尉,你可要想清楚,这奏章一出,后果可非同小可。”

    刘阚知道,叔孙通所说的后果,代表着什么意思。始皇帝是何等刚愎的性情,杀性之重,无与伦比。其他的事情还好说,但是对于谋逆之类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容忍。

    可是,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十几万人,死在自己手中吧……

    天已经黑了,屋中烛火跳动。

    刘阚负手走到窗边,背对着叔孙通,开口道:“何公,儒家常说仁,那你能告诉我,什么是仁吗?”

    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叔孙通一下子愣住了!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夫子引以为最高地道德标准。

    可什么是仁?

    却不那么好回答了……也许,就算是那个提出仁概念的孔夫子重生,站在这里也不一定能说个明白。儒家的仁,也许就好像道家的道一样,说不清楚,道不明白,难以作出肯定的界限吧。

    孔夫子在《论语-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

    又在《卫灵公》里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神以成仁……

    甚至连那道家的庄周也跑出来凑热闹,对仁做出了其独特的解释: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总之,什么是仁?

    这是自孔夫子之后,儒家弟子一直在探索的核心问题。此刻刘阚突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让叔孙通有些不知该如何回答。低着头沉吟半晌,最终却只能苦笑一声,轻轻摇了摇头。

    “都尉。通也不知,何以为仁。”

    刘阚背对着叔孙通,神情似有恍惚。

    “我倒是有一点想法,但不知何公愿闻否?”

    叔孙通正色道:“圣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问不分长幼,达者为先。通愿闻其详。”

    “仁,即人“什么?”

    刘阚转过身,“我也曾拜读至圣文章,圣人生于忧患之时书.道礼乐崩坏,道德沦丧……故圣人言礼仪,说道德。一生学问流传下来。从《诗》、《书》、《礼》、《乐》,到后来集经史大成而著《春秋》,其目的说穿了,就是教导我们这些愚昧小子,如何做人。何为仁,人既是仁。

    圣人因乐尧舜之道,以尧舜之道为基准,是非于二百四十二年之中,只为告诉我们。什么是人。”

    叔孙通闻听,不由得呆愣住了。

    刘阚在叔孙通面前坐下,再次问:“何公,何为社稷?”

    “啊,这个……”

    “社稷,即为人!”

    刘阚为叔孙通斟了一杯酒,“何公,若这社稷没有了人,又怎能算得上社稷?今天下百姓人心思安。齐鲁三郡虽有动荡,但却是宵小作乱,与百姓何干?我一身前程是小,但却不能将十几万生灵置若罔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因这十几万生灵,而令天下人心怀怨恨,更容易被宵小所利用。到时候,战火重燃,死得可不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几百万。

    何公,我实不忍这种局面生。迁徙北疆。虽有远离故土之苦,但却能保住性命,也算是一桩美事。若真能如此,舍了我一人地前程,又算得了什么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