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二卷 胜利之途 第四十章 大敌当前(第一更)

八艘“罗得岛”级战列舰,外加已经修复的“衣阿华”号、“新泽西”号、“密苏里”号与“威斯康星”号,十二艘快战列舰,足以改变整个太平洋上的战略平衡。

    陈锦宽在收到消息之后,就立即下令,要求严国荣前去督促各个造船厂,务必在月底之前修复“台湾”号、“广东”号、“江苏”号与“吉林”号,必须在三月底之前修复在西南太平洋上受损的“代宗”号、“宪宗”号与“福建”号;另外,第一批四艘“省”级乙型战列舰争取在五月底,最迟不过六月上旬建成服役。

    当时,陈锦宽还打起了第4舰队的主意。只是在德意舰队新败,第42舰队又无法及时成军,为了稳住北大西洋上的战局,陈锦宽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可是,即便他下达的任务都能完成,帝国海军也面临着很尴尬的处境。

    到三月底,最多就只有十六艘快战列舰在太平洋战场上活动,而美国海军到时候至少都有十二艘快战列舰。如果其正在维修的“北卡罗来纳”号、“南达科他”号、“亚拉巴马”号与“佐治亚”号能够在三月份修复,美国海军也将拥有十六艘快战列舰。

    即便到了年中,帝国海军获得了四艘“省”级乙型战列舰,美国海军也很有可能在此时获得另外四艘“罗得岛”级战列舰。

    显然,在这一轮造舰狂潮中,帝国落后于美国,或者说帝国海军的策略出了问题。

    据后人分析,帝国海军当时太注重破交作战,结果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大型巡洋舰,从而减少了快战列舰的产量。另外,帝国海军错误的估计了美国的战争潜力,认为美国很难在七十六年(44年)之前大批量建造快战列舰,因此压制了快战列舰的产量。最重要的是,帝国海军太重视技术了。

    在建造“省”级乙型战列舰之前,承担战列舰建造工作的几家造船厂不但承担了“海外领地”级大型巡洋舰的建造工作,还留出原本用于建造快战列舰的船台,准备建造“海军上将”级大型巡洋舰。导致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帝国海军认为“省”级的防护能力不达标,且火力偏弱,取消了第三批八艘的订单,准备直接建造防护更好,火力更强的“省”级乙型战列舰。

    结果,“省”级乙型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出了问题。

    最初的时候,海军要求为其配备四百五十毫米主炮,可新式舰炮的研制工作严重滞后,根本赶不上战舰的建造进度。后来,海军才决定继续采用四百毫米舰炮,却要求将主炮的数量提高到十二门,也就是增加一座三联装炮塔。结果,前期完成的设计基本上被全部推翻,仅重新设计舰体就花费了四个月的时间。

    另外,建造过程也不是很顺利。

    特别是在复合穿甲弹问世之后,海军认为“省”级乙型战列舰的防护能力也已落后,要求加强装甲防护,最终搞得造船厂不得不临时停工。直到情报部门证实美国没有研制复合穿甲弹,也没有大批量生产复合穿甲弹的能力之后,海军才降低了防护要求,造船厂重新动工。这一折腾,又浪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由此可见,如果不出这么多的问题,“省”级乙型战列舰肯定能在七十六年(44年)年初服役。另外,如果海军获得了准确的情报,削减大型巡洋舰的建造数量,完全有能力在七十六年(44年)年初的时候建成第三批至少八艘“省”级战列舰。

    不管是提前完成四艘“省”级乙型战列舰,还是多造八艘“省”级战列舰,结果都将截然不同。至少,在七十六年(4年)初的时候,帝国海军不会为美军实力暴增而感到头痛。

    当然,从长远来看,帝国海军的展策略并没有问题。

    美国海军急功近利的建造“罗得岛”级战列舰,却因此耽搁了“蒙大拿”级的建造工作,导致其新式战列舰,特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