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章 基础建设

小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样一个环境十分重要相信他们如果能早一点出洞活动平均身高会得到明显的提高抗病能力也会得到加强。

    这下子我有了一个可以安心展陶器生产的宽阔空间开始考虑怎样对陶器生产进行改进这之前的陶器都是用手捏出来的尽管我想了很多办法保证它们的圆度但由于没有转盘我一直没有办法进一步提高陶器的外观质量。

    另一方面在没有转盘的情况下由于要对土坯进行长时间的修正土坯的厚一直不能做得太薄否则轻微的修正动作都会破坏没干透的土坯。这与后世用习惯了的薄壁陶瓷器皿相比实在有太大的差距。

    从以上原因看转盘是当前必须展的重要生产工具!(还有一个让我对转盘映象深刻的原因----“人鬼情未了”里的经典镜头)

    实际做起来并不很难:两块木板(石斧劈破陶片刀修平)厚约两厘米用火烧法大致修圆成直径3o厘米的两个圆盘中心都用陶片刀穿出圆孔(直径4厘米左右)边沿挖出均匀的槽其中一个圆盘靠近边沿的地方还穿了一个小方孔;再找两根硬质圆木棍(直径8厘米左右长约6o厘米)一端修整出跟圆孔差不多大小的转轴另一端削尖插入地面约4o厘米。

    这下子将圆盘放在轴上就可以转动了。

    为什么要做两个呢?----为了解决动力力问题。因为要让一个人既要制土坯又要转盘动起来一心二用不说还需要比较复杂的机构。

    我用两根鹿筋拴起一个圈套在两个盘上(边沿上做了槽的)再调整两轴间的距离使这根“传动带”拉紧。让土土用一根小木棍插入其中一个盘上的小方孔像推磨一样转动----现在两个盘都转动起来了。提供动力的人不管制坯制坯的人不管转动----很好的分工合作!

    由于轴和孔的精度都不高属于典型的“间隙配合”转动的度和运动精度也不可能太高这个粗糙的转盘还只是属于“慢盘”的范畴。

    要让混合粘土能在转动中产生足够的离心力并带来成型的效果必须让转提高到每分钟9o转以上----这直接带来了陶转轴的明!

    不过那是后话安全的生产环境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先带来的是陶器生产的大展。我领导族人建设了第二座窑比第一座大了近一倍同时在结构了做了一点改进:在火塘和陶坯之间砌了一道小小的土墙(这为下一步建房提供了宝贵经验。)不让火焰直接和陶坯直接接触使升温均匀;同时扩大了底部的孔----并从竖孔改为横孔----这下子加柴可以从底部加而不是从顶部加了:有了一点竖窑的味道也避免了我再被大火“烧烤”。

    从此陶制物品在族内大大展快丰富起来。器皿壁厚也快降低到5毫米左右但这样就得等陶坯完全干透后才能搬动延长了开窑周期。

    就在我一边大力展生产一边开始紧张地筹备“自主建房”工作时一件重要的“外交”事件生了这件事极大地开拓了我作为“村长”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