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六十五章 - 原始铜锯

    青铜的材质应该跟里面的铜和锡的比例有很大的关系。

    造了第一柄铜剑以后,发现这东西还是比较软,用斧头砸剑,很容易就变形了,后世的兵器应该采用的不是这个比例吧,不然在战场上多砍两下子,铜剑就会变成离别钩!

    但在这个时代,特别是我还没有遇到太强大的敌人的情况下,研究青铜兵器的生产并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当前要紧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

    比如说农具、木工工具等生产工具才是最需要改进的。

    但这些工具的改进在目前来讲,还是得进一步的提高硬度才行。

    第二天,试炼的工作继续进行,这一次,我让匠人减少了金属的用量。

    一斤锡粉被分成了五两重的两等份,铜锭则选出两块原来在匠作区经过重铸以后的小块,一块是4斤6两重,另一块只有三斤。

    这一次铸的是两柄青铜斧。

    铜斧的冷却时间要长一些,第二天才得到产品。

    这一次我把参加铸造工作的匠人们都聚在一起,找来几块不同颜色的石头放在地面,作为硬度演示工具。

    两柄斧头一柄约五斤重,一柄约三斤三两。

    先将两柄斧头锋锐处互斫了一下,在都没有开锋的情况下,五斤的斧头刃部明显地凹了下去。

    再将两柄斧头分别敲击地上不同硬度的石头。

    这些匠人们几年前还生活在石器时代,对石头的硬度比我要权威得多。看到我要用刚铸好的青铜斧去敲一块泛点白色的石头,脸色都有点不忍。

    结果敲了半天,五斤重的斧头能敲碎绝大多数石头,但有一两块石头却纹丝不动,而三斤三两重的那柄斧头就要干脆得多,几乎所有的石头都是斧到石碎,只有匠人们选来作砧石的那一种没有敲开!

    最后拿两柄斧的头部比较了一下,重地那一柄头部有相当多的凹点,轻的那一柄却一片平。没有任何伤痕!

    这下下子匠人们都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不同地斧头硬度是不一样的。加上这两天不断调整铜锡的比例,他们也猜到这个比例是关键。

    但要让我跟这些匠人们讲比例或分数,那还是让我跳护城河好了!

    经过这两天地实践,我大致的总结了一下。锡越多就越硬,铜越多就越软!

    后世的大学机械专业还残留了一点点信息在我脑子里,我知道越是硬的东西就有可能会比较脆。不利于锻造,只能适用于没有撞击的情况下。要想材料能经得起锻造,又不致破裂,还是得软一点。总之,软硬材料各有各的用途。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试了1:8,,1:9,1:12,1:5等各种比例地铜锡合金,发现综合性能比较好的还真是最早的那一个比例。1:5左右就已经比较脆了。而1:10以上的都偏软。

    软地那种我让打铜匠们制作一点青铜车轴,硬的则用来制农具和木工工具,其中最让我期盼已久的是一把铜锯!

    一直以来,木板的生产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棵树往往只能产出两块板,用斧劈开以后修薄,再用石刨刨平。所需要的时间极长,一柄锯是我心目中向往已久的“神器”!

    这一次我不肯假手他人,自己坐在匠作区地木案旁,在一块粘土版上小心地刻划着一排整齐的“锯齿”,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材质采用了综合性能比较好的1:8比例青铜,锯齿按后世的作法,采用直角三角形断面,从中间起两边的三角形方向不同,每一个齿都是一边为垂直边另一边为斜边。但左边的齿直边在左,右边的齿直边在右。

    齿高大约在1厘米左右,可能还要略小一点,为了在铸出来以后的锯子上修整锯齿,我甚至用1:5的比例地最硬青铜设计了一个三棱铜锉子!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