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八十章 - 以陶为范

会掉泥、变形,也能轻易地保证内外两壁间地距离。

    所以我现在需要的首先是一口“陶钟”!

    把这个想法告诉土鲁,他也兴奋起来。

    按我的想法,先用泥“铸”一口钟,甚至可以在上面刻出一些花纹和文字,在陶窑中烧出来。然后在这里面装泥芯,陶钟外面则用粘土堆上去掩埋,再将粘土一块块切割下来晒干,最后放到陶里烧成“陶砖”,将这些陶砖砌起来以后就可以得到一个钟型空间,只要将陶钟敲碎,露出里面的泥芯,再将陶砖砌在外面,中间就可以得到一个标准的铜钟型腔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铜汁的浇注,如果按土鲁的方案,有一个大问题,等最后一坩铜液倒下去时,第一锅已经凝了。这样子不知道浇出来以后会有什么影响,但肯定会对铜钟的材质均匀不利。

    在我地提示下,土鲁让匠人们一边抓做泥钟,一边在挖好的坑边设计一条横向的泥沟,并在沟壁上设计了专门的敞口半圆陶管,将为的铜汁就可以从这个“陶沟”里同步地流向钟模。

    很快,五天之内,一个“泥钟”出现在陶器坊里,土鲁让徒弟赶快来通知我,让我去看一看是否符合要求。

    呵呵!空上光溜溜的东西可是费了匠人们一番心血,不过目前看上去是挺难看地,走近了我才发现,这个一米来高的“钟”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分成几层做成的,陶匠们看了图纸,知道不可能用粘土一次性将钟做好,竟是做好了几层“土圈”,晒干了以后具有一定的硬度,才放在一起成了一个完整的钟形。

    由于没有严格的标注,这个钟地尺寸也和我所设想的有一定出入,高还是有一米左右,直径却只有约80厘米,不过也勉强将就了,大致有那个味道。

    “行!可以就这么烧!”

    我验收通过,让陶匠们准备开火,不过由于考虑到将来要破开取泥芯,我让陶匠们控制烧的时间,不要烧得太“好”,反正最后还是会变成一堆碎片,质量差点还可以防止出现打坏泥芯的情况。

    不过我现在对这个钟有了更高的期望。

    改进了工艺以后,我就想在钟面上做点花样了,太昊的第一口钟上,是不是也应该有点花纹或者铭文之类地呢?

    “铭于钟鼎”可是一件郑重得很的事情,那太昊的第一件“国器”上,应该铭上一些什么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