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14章 穷

地支营。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几乎已经是李四的全力。

    因为对于火器新军寄予厚望怕老赴死军之间出现协同不足的缺陷,所以和吴三桂的战由李四本人亲自指挥。

    次行动,李四也不想做出什么奇袭和突然打击的姿态把架势拉的极开,稳步前进。这将是实力上的硬碰硬,尽其所能的让敌人看到赴死军的实力,尽可能的形成威慑力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的目的。

    这样大规模的行动,不能做到完全的隐藏,吴三桂很快就知道了消息,甚至把赴死军的行军路线也摸的一清二楚,也是调兵遣将的积极应对。

    因为兵力上的不足,吴三桂敢在边境线上决战,而是把兵力进一步收缩回来,尽可能的收缩兵力,在重要的战略点上形成支撑。

    吴三桂见过的大阵仗不少了,也明白眼前的局势。赴死军出动的兵力并不算多,真正的战斗部分绝对不会过两万,但是这将近两万的军队绝对是一支生平所仅见的劲敌。

    在明末,有一种很有趣也很值得深思的现象。这么多年频繁的大战,无数的军队你来我往翻翻滚滚的厮杀,动辄就是几十万的总兵力投入,动辄就是上百万人的混战。无不是把战场拓展到千里之阔,看起来确实是惊心动魄。

    可这样的战争从来也不是什么真正惨烈的大战。

    于此相反的是,那些动员兵力不多的小规模战斗才是绝对胜负的关键。无论是吴三桂手上的关宁铁骑还是当初的满洲战兵,自然也包括大对头赴死军,都是把军队控制在一个不算很大的数字之内。

    这样的军队看起来没有多骇人,可战斗力绝对不可低估,真正的精兵从来就不依靠数量上优势摆大场面。当年几万人追赶着李闯的百万大军穷追猛打,就是这么个道理。

    清军以两万之兵成横扫之势,就是因为那是敢战能站的精锐,即使是面对数倍的敌人,往往也能够以少胜多以寡击众。

    赴死军是明车明马的摆开了,战略目的和行军方向也很明确,不可能出现什么大的错误。吴三桂这边总体居于劣势既定的战略就是死守几个战略支撑点,同样也不可能出现指挥上错误,更不可能被敌人调动分而击之。

    这将是硬碰硬的战争,是双方实力的比拼,完全就是在检验两的战斗能力而不是在比较双方指挥的智慧。

    赴死军行进的很慢,至少比吴三桂所预想的要慢,完全就是步步为营的稳扎稳打,路线也是和当初“约定”的一样,不见任何的花俏取巧。

    在两辽的时候,吴三桂已经有很多类似的经验了。单纯的困守坚城很吃亏的,对于士气也不利。最好的战法就是防御和反击相结合,最大限度利用城池的坚固和火炮的威力,然后找准机会反击,当可制胜。

    因为没有什么阻碍,或说吴三桂故意收缩兵力的结果,赴死军方面的西进一直就很顺利延安府城东一百四十里之外扎营。

    第三日,赴死军的对于才推进到城东四十里处,双方的前锋已经开始零星的接战。

    双方的侦骑齐出,互相侦查和刺探。或许是李四还在做什么布置安排,战斗暂时还没有打响。

    对于李四和吴三桂之间一触即的战争,人们极是关切,相对而言,两辽之地把鞑子打的鸡飞狗跳惶惶不可终日反而显得没有什么看头了。

    鞑子的老巢已在赴死军的马足之下,更有蒙古各部的积极作战庭扫**把鞑子连根拔起已经没有了任何悬念,纯粹就剩下一个时间问题而已。陕西这边的大战可就不一样了,意义非凡。

    这将确立霸主之位谁属,以后将是怎么样的一个秩序,会按照谁的意图改造这片土地,这才是战争的根源。

    割据一方还是统而为一,就看这一战的了。

    兵力和战斗力上疑

    -->>(第3/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