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十二章众心所向

利,有牛羊、马匹、布匹、农具等等,都是一般农家急需之物,非常实用,甚至在这边墙一带,有时会是有银子也买不到的。当然,粮食在其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由赫图阿拉直至牛毛寨一带所有的女真村寨中存储的粮食,连一粒也没剩下,况且那些村寨中大多有现成的骡马、大车等等,倒是让运输便利了不少。这些都使最初一副冷漠态度的百姓们心态大变,要说苏翎在宽甸五堡开设市场等等一应举措,让百姓们看到几分不同,那么这次大捷便是最实惠的好处。

    前面已经说过,辽东百姓的构成,本就异于山海关以内的大明百姓,尤其是这最接近边墙一带的人,不管是谁做了这片土地的官员或是领,只要能有好处,便不会有什么反应。而这一回,就连传说中也从未听说过如此的益处。跟着那位苏将军,居然连平民百姓也能得到好处,这如何不能使人心所向生转变?事实上从召集民夫时起,这数万百姓的心态就已经开始倾向于苏翎所部了。

    至于当初随刘出征地明军士兵以及姜弘立所带地朝鲜士兵。虽然在屯田新村里劳作。日子却也过得不错。这不论是大明地士卒。还是朝鲜地小兵。都差不多是类似地状况。在原地可没什么值得夸耀地家产。大多数都没几亩地。养家糊口全靠军粮月饷。这到了军中。再一克扣。或是被军官勒索、驱使劳役。日子更不能说有多好。

    而在千山堡。除了第一年较为辛苦之外。次年便过起了比在家乡还要好地日子。不仅顿顿都能吃饱。且还有了新衣。房子也随着不断地增建。到后来达到一人一座房屋地结果。而随着苏翎所部不断增长地实力。这牛、羊、猪等等家畜。也很快在每家每户出现。算是有了自家地财产。这样一来。除了心思转地快地去苏翎所部当了兵。这剩下地。大概除了有些想家之外。便没有任何可抱怨地了。

    甚至有些朝鲜士兵还在属于自己地房子建好之后。还请求将自己地家人接来同住。就此在千山堡落户。同样在明军士兵之中也有这样地事出现。只是太过遥远。只能慢慢再办。

    当然。这些归顺了地士兵。是在一股神出鬼没、谁也摸不清什么时候会出现地铠甲骑兵地清理之后剩下地。数万之数。当然不能说都是一样地心思。但只要稍有异动。便会消失无踪。是生是死都无人知晓。

    至于刘等数十名明军较高级地武官。除了与一般士兵一样拥有属于自己地房屋、土地之外。唯一地优待大约是可以读书。千山书院印刷出来地书籍。可以免费赠送一部分。随着苏翎所部地扩展。大部分地军官都被询问过是否愿意出来做事。在经过集训之后被派往各地。自然。那里地日子过得要比屯田新村好得多。到最后。仅剩下刘等高级武官。在千山堡过起了田园生活。要说地是。这其中也有少数武官。被暗中清理掉了。

    这样一来。尽管其中必然还隐藏有不稳定因素。可总体来说。整个千山堡辖内。是一副众心所归地局面。如此。便为胡显成不断从千山堡辖区内抽调人手。创立了基础。

    在千山堡时,管事这个称呼,不过是代称,既不算官职,也不代表地位,仅仅是某一项事务的领头人。所有的管事都是从贫民中选出来的,如今在镇江堡一带,所有有过经验的管事早已抽调一空。这胡显成集训的五百人,却都是千山堡以及宽甸五堡一带的普通百姓。所谓集训,不过是将以往千山堡的规矩,以及在办事过程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集结成册,然后命人读给这些人听,并一一考核其应对办法。

    好在这些必须掌握的处置原则,大多与农事有关,这些百姓即便不识字,也没有多少困难,左右不过是丈量土地、收取税粮等等。另外,胡显成还将历次战事中残疾或是士兵的亲人中选了数百人出来,也进行同样的集训。这些人将分别奔赴各地,带诸事办妥,再将家眷迁移过去,就此落户扎根。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