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十三章乡镇攻略

那些以自家一族势大者瞠目结舌,战战兢兢,连忙向两位管事谢罪,以求原谅。两位管事倒也不计较,不久,被抓走的一部分人重新返回村、镇,但家产一律被充公,房屋也需另寻,土地倒是按着无地之人处置的,每人分给五十亩地。

    这件事要比其余传闻传播的更快,更广。那些大户中更是纷纷议论着,这天要变了。辽东总兵官苏翎的名字,是跟严令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事均不得违抗,违者只有一个“斩”字。这位苏将军,可是不管你家势如何,祖上又是什么官,什么出身,总之在派驻管事的村、镇里,两位管事便是最高长官。什么家族势力,或是仗着人多威逼的,只能是给管事们的名册上增加一些可供分配的土地数目,以及房屋充公的总数。

    要说这件事的负面影响,几乎没有存在过。清查土地之后,有相当数量的土地被视为无主之地收归公有,这些要么是弄虚作假者遭到的惩罚,大多数还是那些逃的不知去向的大户人家所有。随后不久,管事们又果真是按着每人五十亩之数重新分派下去,那些往日穷的连逃都舍不得家里那点家什的百姓们,可是头一次凭空白得了价值不小的田产,且一样拥有崭新的地契文书。这份心情,可是难以言传的。当然,这最后都归结到辽东总兵官、征夷大将军苏翎的头上,也不知苏翎的名字,在多少人家的窗前不时地被提起。

    清查、划分土地,不过是管事们做的第一步要事。这个阶段一过,在所有的村、镇。这些管事们都建立起了威信,不论那些大户是否看得上眼。但也不敢再有任何违背行为。清查、划分地结果出来之后,这结果便被逐步报往胡显成处。

    这各地情形不一。自然有多处来的土地、房屋,或是某地地土地完全不够划分的情形出现。当然,这种情况也不多,这要感谢那些逃亡地大户们,不知用什么法子多年积攒下来的土地。可大多都被收归公有了。可见那些逃亡山东的百姓之中,真难以想象有多少是大户人家。

    这有一点可以证明的是,这五百个村镇中,倒连一个昔日的百户、千户等官员都没见到。想必都过海逃亡去了,另外,恐怕也有家资颇丰地。借此机会,远离辽东这个偏僻之地。大明朝平日里可绝不会允许辽东籍贯的官员、大户、百姓迁居内地,那些世袭的百户、千户、指挥们。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迁居,而如今朝廷已经下令。要妥善安置那些逃难的“百姓”。

    这“百姓”二字,可是那些大户们的依仗。朝中大臣们谁也不会拿这件事做文章,反而是一项“仁政”。倒不会想到其中有借这个机会的人存在。

    统计结果初步报到胡显成处。便开始做一些调剂,不过是此处到彼处,反正待遇都是一样地。与此同时,一部分镇江堡迁居的百姓,也做了调整,被迁往那些土地余的较多地村、镇落户。其中,便有一部分来自千山堡一带的女真人家。女真一族,由此时开始,便被融入辽东百姓之中。

    当然,那些迁入地村、镇,百姓们大概还是头一次如今近距离地见到所谓的“建奴”族人,这心理上地距离倒也不算很大。因为那些经过初步同化的女真人家,看起来与汉人几乎没有区别。当然,辫子是没有地,尽管去辫之后那型有些怪异,却大致上还是汉人的模样,更别说那穿着,语言,以及日常耕作的行为。

    事实上那些村、镇的管事们压根没提起过这些人是女真人,这在千山堡就是已经习惯了的,反正不论族别,都是一样对待。当然,这总是会被人知道的。自然便会有一些百姓借机生事,或是辱骂,或是时不时地给予找一些麻烦。管事们对此,都是一个态度,初次警告。再犯则毫不容情,经过初步询问之后,便一律罚没所有家产,迁往它处重新分配土地居住。

    这件事,为日后建立民间新的邻里关系起了头,并随着管事们这种十分严厉而果断的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