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十二章 王允之谋

    三日后,董卓兵马非但寸步未退,反倒是步步为营,竟是不顾天子诏令突入洛阳城外十里,直到此处方才见一快马来书,言前将军董卓部将从西凉远道而来,粮草不足,欲向洛阳借的粮草方可回营。

    接的来报,朝中一班老臣无不面色大变,义愤填膺,满朝怒骂董卓狼子野心、何进无谋之声,此起彼伏。唯独司徒王允与如今从旁听政的曹操、袁术、袁绍、陈清四人一言不,面露愁色。

    幼帝刘辩或是年少无知,又或是这几日来所养成的习惯,揉起眉心问计于曹操:“如今董仲颖欲反、大敌当前,朕心难安,不知曹爱卿有何妙计可退其兵?”

    曹操眯起双眼,缓缓分析道:“唔,董仲颖自凉州而来,兵粮不足视为常态。然而当日他距洛阳四十里外,若欲借粮完全可寻长安太守,亦或是别处,何故非寻洛阳?足可见图谋不轨,存有异心,恐怕借粮是假,意图染指洛阳才是真!”

    司徒王允闻言,微闭的双目隐隐睁开看了眼曹操,满意一笑,却未曾现另一头注意了他好多天的陈清脸上亦是浮起一抹微笑,于心底暗道:好一个老狐狸,自从何进死后,于朝堂上一言不,若有定论则点头附合,精通自保之道。唔,这倒与历史上否决李催、郭汜入京而无奈自尽的他,有些不同。

    见朝中众人点头附议,曹操严肃着脸,进一步分析道:“若是圣上不借其粮恐怕其借口天子身旁有佞臣谗言,以清君侧之名强攻洛阳……事到如今,似乎只有借与其粮。只不过,步步迁就于他,终非根本之策,若他再使诈,亦不知该如何是好!”

    曹操说的很对,董卓步步逼近洛阳,提出要求为的就是找个合理的兵借口,为今之计只有堵住他的嘴,让他噎在喉咙里。但最怕的是,董卓胃口太大,小小粮草无法满足其胃口,这次从了他的愿,下一次又不知会要些什么。

    幼帝刘辩回顾朝堂一圈,见众人皆是深以为然,点头如捣蒜,愁眉不展状,唯独陈清与王允二人似乎思量着些什么,虽面容严谨却也不至于惊慌失措,有失礼仪。当下便朝王允、陈清二人方向抬起双手,问道:“不知司徒公与陈爱卿可有何妙计保我大汉社稷?将董卓逐回凉州。”

    连日来陈清每次上朝后皆默然不语,其做法于司徒公王允甚是相似,这也让朝中重臣多少有了些猜忌,渐渐忌惮起这个沉默寡言的年少俊才。不过若是众人知晓当日屠杀宦官、剿灭皇宫内士人眼线的主意是他出的,恐怕今天他早就成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老臣以为曹孟德之言甚是在理,董贼之心路人皆知,然若此次给予其粮草,恐怕下次他还会有更过分的请求。故此,臣以为,不当给予其粮草,丁原素有忠义之名,匡扶大汉数十载,可令其引兵来援。”王允缕着长须,虽瘦骨嶙峋但看起来精神抖擞,一出口就直接给董卓定了个‘董贼’的名号,足可见其直言不讳之风骨。

    刘辩见朝堂之上议论纷纷,有人言王允此计无疑于再度引狼入室,不断招来外放将领只会徒增战事,有人则言丁原素以侠义闻名,可堪重任。一时间朝堂之上乱作一团,如东街菜市场般炸开了锅,弄得刘辩很是无奈,暗叹一声天不助汉。正感慨间,忽见陈清闭目微笑,想起那日于长乐宫中他带兵突然而来,却又出奇谋诛张让一事,倒是把希望全寄托在了他身上。

    陈清感觉到天子的目光,也不掩饰,洒脱一笑道:“诸位且听清一言。”

    见众人噤声不再多言,将目光投向自己,陈清复而笑道:“司徒公所言在理,且不说丁原素有侠名,并州铁骑与西凉战马相交之下,必有互损,此战无论谁胜谁负,圣上皆可坐收渔翁之利,岂不妙哉?”

    王允闻之一怔,倒是重新审视起这个外表俊秀,但却沉默寡言,从不于朝堂上表意见的小子来,见他胸有成竹,面容洒脱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