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十九章 一千吨级的荷兰大帆船

些移民的更进一步安置问题了。移民们有了房子住,有了衙门管理,现在还需要进一步地打开他们的生存门路。

    让他们学习种田,那肯定是不靠谱的,这些移民大多是渔民,打鱼是一把好手,种田就完全找不到方向了。

    郑晓路经过一番苦苦思索,突然想起一个有名的地方来,沈家门渔港,这个地方在后世非常有名,号称世界三大渔港之一,它正好属于舟山群岛的范围之内,只是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

    郑晓路派人请来孙文宇,一问之下,想不到孙文宇还真知道沈家门。

    原来沈家门之名,始于宋代,至元代时建立了沈家门渡,到了明初,还建了一个沈家门寨用于防御海寇。后来明廷多次发神经病,把舟山群岛上的居民全部内迁,沈家门寨就荒芜了,但不少海盗听说过这个地方。

    郑晓路大喜,他赶紧叫来船速最快的新龙王号,叫孙文宇帮忙领航,向着传说中的世界三大渔港之一,沈家门渔港驶去。

    船出了定海港,向着东面驶去,没多久就到了沈家门,沈家门渔港位于舟山本岛东南侧,面临东海,背靠青龙、白虎两山,构成了一条长约十里,宽约半里的天然避风良港。此港由舟山本岛东南端及鲁家峙、马峙、小干岛所围之海域组成。港区呈东西走向,东窄西宽,狭长形,长约6.15海里,宽约0.1-0.37海里,这里水产资源丰富,可捕鱼类300余种,虾蟹类80多种。

    郑晓路驾着新龙王号,在沈家门渔港转了一圈,只觉得心情大好,他远远地看到旁边的岸边有一个荒废了个小小城寨,估计那就是以前的沈家门寨了。

    这个寨子其实可以利用,好好修整一番,可以在这里屯驻一部阎王军,用来保护渔港,并且以寨子为中心建立一个渔村,可以迁移一些渔民来这里居住。

    勘察好了地方,郑晓路心情大好地回到定海港,立即安排了一千阎王军进驻沈家门寨,并且请了郑芝龙手下的能工巧匠过去,在沈家门的岸边修建码头设施。

    郑芝龙手下的海盗兵也是擅长打渔,不善长种田的,因此他干脆将自己的主力迁移到了沈家门渔港,让他的部众一边打渔,一边操练,默默地积蓄实力,等着打败荷兰人夺回台湾的日子。

    此时正好是冬季,还没有到渔季,郑晓路正好利用这个时间给渔民们安置住处,分配渔具,并且命令舟山造船匠大量生产捕渔用的小船,租借给渔民们使用。

    为了使渔民们有个念想,郑晓路用了后世分期付款买手机的方式,将渔船租借给渔民,他规定,如果渔民每年提供给阎王军一定数量的鱼虾,连续五年,那么渔船就白送给渔民。如果做不到,就交纳一定的船租。

    这个政策自然得到了渔民们极大的拥护,使得他们打渔的干劲都提高了不少。

    数月之后,春暖花开,数千渔船一起扬帆出海,沈家门渔港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郑晓路预先联络好了漕帮,让漕帮在渔季到来的时候派来了数艘大货船,这些货船是专门用来运送鱼鲜的,船舱中间有水舱,可以运送大量鲜鱼。

    漕帮的大货船将舟山群岛上的渔民们打回来的海鱼大量地运到江南,向各大酒楼、王府、富人家里进行推销,由于朝廷的禁海政策,江南很多地方都缺鱼。再加上这些年连年旱灾,粮食产量低,使得各种食物的价格都在猛涨。

    舟山上的大量鱼鲜一送到江南,立即大卖特卖,富人们忙不叠地大量购买鲜鱼,酒楼饭馆也向漕帮定购大量海鱼,至于达官贵人们,更是喜欢吃海鲜,禁海之后很久没有舒舒服服地吃过海鱼了。

    这些人也不管漕帮的鱼从哪里来的,反正能买到就只管埋头吃。

    有些腐儒认为漕帮违背了禁海令私自下海打鱼,将漕帮告上了官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